何川:汶川大地震后黄金时期进入重灾区的唯一“生命线”
川藏公路二郎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和甘孜州交界的二郎山,它起于天全县龙胆溪川藏线,止于泸定县别托山川藏公路,全长约8600米,洞口海拔约2200米,总投资4.7亿元人民币。该隧道是川藏线改造咽喉工程。二郎山隧道1996年7月开工时是国内最长、埋藏最深、海拔最高、地应力最大,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特长山岭公路隧道。该隧道于1999年12月7日试通车,2002年1月1日完工运营。
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与马尔康县交界处,全长4448米,是目前我国最长的高原公路隧道。该隧道沿线地处断层破碎带,地质异常复杂,几乎集中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带隧道施工的所有疑难杂症,被隧道专家形象地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隧道病害博物馆”。隧道于2001年6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12月正式竣工,并交付使用,总投资5.5亿元。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由二郎山隧道和鹧鸪山隧道连接起的道路,成为震后救援黄金期人员、物资进入重灾区的唯一“生命线”。在隧道周边许多基础设施受损严重的情况下,两座隧道固若金汤,经受住了大地震的严峻考验。四川大地震后,西南交通大学何川教授第一时间赶到二郎山隧道和鹧鸪山隧道查看,并表示:“隧道绝对保证安全!”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第一时间得到有关部门“西线通道隧道安全”这一重要评估结论后,立刻率先打通救灾西通道——成都—雅安—泸定(经二郎山隧道)和康定—丹巴—马尔康(经鹧鸪山隧道)。这条通往震中重灾区汶川、理县的道路,在关键时刻成为了灾后短时间进入重灾区的惟一“生命线”,为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军民誉为“震不垮的生命隧道”。
二郎山隧道和鹧鸪山隧道在建造时都使用了高烈度地震区公路隧道抗减震技术,这一技术是西南交通大学何川教授主持完成的“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的技术成果。该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这些技术成果成功解决了我国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因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恶劣、营运条件特殊带来的三大类技术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构成了高海拔复杂环境地区大型公路隧道建设与营运的完整技术体系,使我国在该领域的总体技术步入世界最先进行列。
目前,该项目技术成果已在四川、云南、西藏、青海、甘肃、新疆等地拟建、在建及建成的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中应用,数量近30座,取得总计超过5亿元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社会效益。
据了解,二郎山、鹧鸪山两座隧道曾分别被中国公路学会评选为20世纪全国十大桥隧工程和世界海拔3300米以上建成规模最大的同类隧道,已成为我国高海拔地区大型公路隧道的标志性工程。前者还曾荣获国家建筑行业最高奖——鲁班奖和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
据有关专家评估,“经过汶川地震考验,两座隧道抗震烈度应在10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