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焦裕禄精神 | 专家解读 | 焦裕禄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

焦裕禄精神的传统文化底蕴

作者:郑州大学 教授、硕士生导师 曹振宇 发布时间:2021-06-30 16:48:57

文化厚重、山水俊秀的山东曾诞生了孔孟二圣,它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焦裕禄同志身上也体现着最典型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

命运曾给了焦裕禄令人难以置信的万千磨难: 少年丧父、入监坐牢、下煤坑做苦力,背井离乡,受尽了日本侵略者的欺凌和富人的压迫。苦难的洗礼没有使他向命运低头,而使他成为一个为人敬佩的能文能武的孤胆英雄———当民兵、参加南下武装工作队、领导土改和清匪反霸,他以大智大勇、大爱大恨谱写了一曲羽声慷慨的英雄壮歌。后来,他来到内涝、风沙、盐碱三大自然灾害施虐的兰考,艰苦卓绝的斗争陪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观看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焦裕禄那上善若水大爱无疆的精神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公仆精神

作为一个人 ,焦裕禄仅仅是亿万百姓之一; 贫困县的县委书记,放之全国来看,这的确是个不大的官———可是当“平民”和“小官”这两种身份复合在他身上,为人的良心和为官的责任心共同孕育了他质朴又光彩的品格。

“我们不当父母官,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老百姓 才是我们的父母。”焦裕禄就是这样明确而又有人情味地解释自己与百姓的关系。从焦裕禄 1962 年 12 月调任兰考县,到 1964 年 5 月 14 日病逝,风沙、盐碱、泡桐树、粮食几乎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他和百姓同吃同住, 将百姓的大事、小事都装在心里。“他心里装着老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

当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威胁着百姓的生命,他在家人挨饿的情况下,把家中仅有的一点粮食送给了更需要粮食的百姓。有的百姓因没有饲料养活耕牛,把牛杀了,焦裕禄痛心疾首地对他吼道: “还我的牛,还我的牛! ”他心痛的不仅仅是牛,更是百姓。没有了牛,百姓拿什么耕地,怎么生存? 当灾民们因饥饿而逃往他乡,眼见灾民流离的他痛心不已,更没有为了当地政府的声誉而强行阻拦。这时的焦裕禄,甘愿成为一个“不听话”“不服从”政策的“父母官”。

他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恻隐、同情之心,他了解拖 儿带女、流落他乡、乞讨为生的乡民们是多么痛苦于是  才吼出“饿死人才是最大的政治错误! ”他在弥留时说: “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 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这又是一个全心付出、有强烈责任感的官员。电视连续剧《焦裕禄》编剧何香  久曾动情地介绍自己在兰考采访的经历: “焦裕禄在兰考总共 470 多天。我从兰考县档案馆将焦裕禄上任那一天到去世的档案调出来,将县委发的文件、各种会议  记录编成了一个日程表,编完以后泪流满面。这 470 多天,每一天都有故事,每一天焦裕禄都是在奔波、劳碌、纠结、焦灼过程中度过。他全身心投入到认定的事  业中,他蓬勃的生命姿态让我们深深地追寻与思索。” 对他已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制约,而是一种内  在的需求和自觉。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他亲民爱民、全心付出,却丝毫不需任何对于他个人的回报。他在兰考的全心付出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着悲悯之心、深沉之爱的人,更把“县委书记”还原为“人民公仆”,将党员干部的公仆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由此,反问现今的一些领导干部,有多少人了解百姓的生活疾苦? 既然不了解,又怎样施政于民、勤政为民? 既不愿救民众于水火,民众拥戴养尊处优的“领导”又有何用?

二、“滴水穿石”的坚韧意志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无形无声无味,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 因为它一旦认准自己行进的方向,就会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坚定执著的精神。

展现在焦裕禄面前的兰考大地,是如此地寒荒凄冷: 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春天风沙可以毁掉 20 万亩麦子,秋天涝灾淹坏了 30 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 10 万亩禾苗被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的最低水平。

要使这样的贫困县的人民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 是一个艰难的历史过程,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当别的官员想方设法离开兰考的时候,焦裕禄义无反 顾地选择了这里。他说: “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 改变兰考的面貌,我决不离开这里。”“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始终支撑着他: 跑遍全县角角落落,靠的不是汽车,而是破旧的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 他用过的物品,总是修了又修,补了又补,所使用的被子上有 42 个补丁、褥子上有 36 个补丁。1964 年春天,正当兰考人民同风沙、盐碱、内涝斗争胜利前进的时候,焦裕禄 的肝病也越来越重。他开会、作报告,经常用右膝顶住 肝部,不断用左手按住疼处。有时,用一个硬东西一头 顶着椅子,一头顶住肝部。天长日久,他坐的藤椅,被 顶出一个大窟窿。焦裕禄就是这样的坚韧,这样的顽 强,他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感化了兰考的广大干部群 众。

在焦裕禄的带领与感召下,越来越多的兰考人民明确了前进方向,振奋起抗灾自救的精神,坚定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决心,信心百倍地改变多灾多难的旧兰考。

三、灵活包容的为政观念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历来有责任、有抱负的中国人心中的信条,然而在这之前,还有“格物”与“致知”两个要素: 即研究万事万物,获得知识。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便将“科学求实、真抓实干”的作风贯彻到底。

首先,他讲究实地调查研究,“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即完全借用别人调查研究的结果对自己的工作开展没有什么益处。所以,凡事他都要亲自实地调查。为根治“三害,大风聚起,他就去探寻沙口; 大雨倾盆,他便去查看低涝积水的情况; 设计河道流向时,他亲自到群众中间调查了解治沙防水的方法……他很少坐在办公室听别人的汇报。兰考有 149 个大队,短短475 天的时间,他亲自考察的达到 120 多个,并且不是走马观花、摆摆样子,而是长期深入、驻队蹲点、探寻实情。在各种场合,他也反复向各级领导干部强调考虑工作、解决问题都得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得出科学思路、选择科学有效的方法。在治理兰考“三害”问题时,焦裕禄不蛮干,而是认真研究科学的治理 方法。他从林业部门了解到树林能够防沙,他带领干 部群众栽种防护林; 他在看到坟头周围的沙被风吹走, 坟头由于是胶泥覆盖所以不会被风吹走而受到启发, 发动群众深翻土地,压沙治碱;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扎针贴膏药”治理风沙盐碱科学方法。焦裕禄还很重视 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例如他特别珍惜在哈尔滨工 业大学进修学习的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他在工业 部门工作时很重视技术革新,同时,作为领导者,他特 别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到兰考工作后,在对 待来自上海的林业技术干部张晓芳的问题上,在对待 上级派来的水利专家吃不惯当地伙食时的关心和照 顾,都表现出一位领导干部惜才若渴的精神。即使面 对烧窑技工、种树老农,他都非常尊重。

坚持科学发展的精神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周围常见到所谓的“三拍式”的干部: 想事情做决定时拍脑袋、别人提出不同意见时拍胸脯高喊“出了问题我负责”、出问题时拍着大腿怨天怨地。这样的干部完全是主观臆断,毫无科学精神可言。

焦裕禄把老百姓作为父母,感动了多少群众,温暖 了多少老百姓的心。他深入田间地头,风里来雨里去, 带动了多少干部群众,投身于摆脱兰考贫穷的斗争中。他重视科技人才,采取科学方法治理“三害”。他耐心 细致的思想工作,解决了大大小小的矛盾和纷争。在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辉煌的成就、国家 面貌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虽然与焦裕禄所处的时代 相比,我们担负的任务不同,社会环境、工作条件和人 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焦裕禄精神依然是常青的。我们的时代一直没有停止对焦裕禄的呼 唤。俗语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基础牢固,坚如磐石。在新形势下,由于外在环境的巨大变化,已经对每一个党员,特别是 2800 多个县的基层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考验。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缺乏信心,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和目标。一些党员忽视了自己作为一个先进政治组织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工作中不思进取,生活中追求享乐,丝毫体现不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些党员群众观念淡薄,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不了解群众疾苦,不关心群众痛痒,不帮助群众解决问题,甚至在关键时候与民争利。一些党员不把主要心思放在工作上,整天沉溺于拉关系、找门子,甚至拉帮结派,把许多庸俗的市侩习气带到党内。一些党员利欲熏心,为一己之私利放弃原则,徇私枉法、权钱交易,给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失。一些党员不读书、不学习,不注重自身修养,生活情趣低俗,混迹于声色犬马之所。焦裕禄的事迹及时给我们提了醒,他是一面镜子,每个党员、每个党的领导干部都能在这面镜子前看到差距和努力的方向。

在电视连续剧《焦裕禄》拍摄地,饰演焦裕禄的演员王洛勇回忆说,很多兰考群众听说要拍焦裕禄,就主动跑来要看看这个主演像不像。“在洛阳和兰考,有拄着拐杖来的,还有摇着轮椅来的。老婆婆说我上嘴唇比焦裕禄厚了点,老大爷说我比焦裕禄稍微高了点,还有人要我转过去,说要看看背影,说焦书记的背影咱们忘不了。”《焦裕禄》播出后,得到广泛热议,收视率出人意料得好。这证明,焦裕禄的光辉形象有其生存的广阔土壤,因为社会呼唤焦裕禄,人民需要焦裕禄,党需要培养更多的焦裕禄式的好干部为人民谋福利。

上善若水,若水之润泽万物而不求回报,若滴水穿石而坚忍不拔,若海纳百川而灵活变通。焦裕禄不仅是人民公仆的榜样,更是一种精神的承载,并且这种精神将历久弥新。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