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水长流 精神长存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在脱贫攻坚中得到了充实和升华,其中,“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精神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担当精神,再次让红旗渠精神焕发新时代风采,为实现脱贫攻坚任务贡献智慧和力量。次日,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实践小组来到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进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实地参观、学习、走访,重温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纪念馆合照 朱珂佳(摄)
走进纪念馆内,随处可见当年修渠工人们开山架桥使用的工具,沉重的铁锤,麦秸编制的草帽,破损生锈的锅碗瓢盆······它们无声地讲述着当年修渠的艰辛:截断漳河,劈开太行,引漳入林。1960年,县政府动员全县10万民众,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座山头,凿通211个隧洞,架设152座渡槽,终于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建成全长一千五百多公里的大型引水灌溉工程红旗渠。
投影还原凿渠过程 朱珂佳(摄)
红旗渠修筑纪念照片 朱珂佳(摄)
实践小组参观修建图片 朱珂佳(摄)
继续向前走,赫然屹立着两面石墙。一面墙上刻着当年开山修渠捐款出资的好心人士,另一面上则刻着在修渠工程中牺牲的林县人民。他们的名字静静躺在石墙上,被懂得感恩的林县人民永远铭记,被每一个走进纪念馆的游客瞻仰。走入纪念馆正厅,大屏幕上正在播放当年修渠的史实视频,实践小组成员置身历史,深刻感受到了红旗渠精神的召唤,在此庄严宣读了入团誓词,立志不忘青年使命,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努力进取。
献身人员山碑 朱珂佳(摄)
名家题词 朱珂佳(摄)
漫步在馆中,一幅巨大的壁画格外引人注意,它描绘着红旗渠开渠典礼当天的盛况。一位瘦弱的老人手拿一台索尼DV机,略显佝偻地站在画前,嘴中念念有词:“在哪儿呢?应该在这一片儿······”一双浑浊的眼睛深邃悠远地望着画卷上某一处,双瞳闪着异样的光芒。
红旗渠通水庆典 朱珂佳(摄)
经采访,实践小组了解到原来老人就是当年红旗渠建设大军中的一员,桂计生。当年投身建设的他年仅14岁。岁月不居,已逾古稀的桂计生和曾经14岁的少年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相见”。桂计生颤抖地指向一个戴帽子的少年,激动地开口:“我那年14岁,那天是红旗渠开渠典礼,当时我在人群里面,现在还有这个图像,我可以找到,是这一张。我那时候个子小看不见,一只手扶着旁边人的肩膀,努力踮着脚往对面看,挺隆重的当时。”画卷中可以看出,渠畔人潮拥挤、万分激昂,林县人民多年的夙愿在那一天终于实现了。
桂计生与自己合照 朱珂佳(摄)
听了桂计生对往昔经历的追忆,实践小组了解到这座动员浩大且艰难的红旗渠,是林县人民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地精神,修筑起来的伟大工程,被周恩来总理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大奇迹。面对着送给祖国青年朋友们的寄语,桂计生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你们生活在幸福之中,但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价值,希望你们能继续发扬光大,不辜负党和国家对你们的培养,要有决心读好你们的书,争取以后为国家为人民出大力!”
桂计生与记者路倩玉 朱珂佳(摄)
“山高人为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三十万勤劳勇敢的林州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苦战十个春秋,跨越两省的崇山峻岭,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大自然,仅靠着一锤、一铲、一双手重塑山河,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修建了全长一千五百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它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蜿蜒而下,将漳水河引向林州大地,结束了林洲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
桂摄影作品《千年的夙愿实现了》 朱珂佳(摄)
红旗渠,承载历史,见证梦想,昭示未来。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现在,红旗渠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伟大的的水利工程,它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党和人民篆刻在太行山岩上的一座丰碑。每个时代都有它的主题,如今,林州人民紧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美丽中国理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延续红旗渠畔创业梦想,着力打造“双高”产业集群,推动产业互动、城乡融合和民生改善,展现了壮丽太行的转型提升之美、城乡统筹之美、生态和谐之美、民生幸福之美和精神传承之美。“美太行”的恢宏画卷渐次展开,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如初升朝阳喷薄而出。构思未来,需要智慧和前瞻的目光,也许要大胆务实的憧憬和想象﹔实现梦想,需要敢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胆识,敢挑重担,敢负责任的勇气,更需要脚踏实地,亲民爱民的情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照亮了后来的每段平凡岁月,氤氲着这里的子孙,不忘昨日苦难,承袭前辈精神,建设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