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家访育人工作实践思考
家访是家校沟通的媒介和平台,富有成效地开展家访育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落实“三全育人”的关键举措。高校各育人主体要统一思想,明确为什么要进行家访;要坚持目标导向,弄清楚具体如何开展有效家访;要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新时代家访育人工作新机制。
一
家访相关政策
2023年1月,教育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强调要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
二
家访的意义和作用
首先要清楚当下家校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仍然有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考上大学就算完成了教育任务,家庭育人主体作用微乎其微;二是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原生家庭;三是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开展具体家访工作时家访路线的规划存在客观上的难度。有效的家访育人工作,可以使学生家庭的教育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同时让学校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向家长传递学校育人理念、管理服务政策等,促进学校和家庭的有效沟通,形成育人合力,增强协同育人成效。
三
线上线下相融合
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通过电话、视频、腾讯会议等新媒体技术开展的线上家访,既省时间又省费用,还能实现全面覆盖,那线下家访还有必要进行吗?
答案是线下家访不能省,也不能少。线下家访能够面对面地观察家长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在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探求问题,寻求答案。线下家访往往能洞悉到线上交流无法察觉到的“真相”,而这些“真相”对于精准化精细化开展工作,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线上+线下”家访工作有机融合优势,不断扩大家访的参与面、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
家访前期准备阶段
线上家访需要做到全覆盖,通过建立群聊等方式,及时发布新闻、工作动态等信息,和家长建立有效沟通,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线下开展家访工作,需要对家访对象进行科学遴选。要明确家访内容,了解家庭的基本情况,向家长传递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学校各项管理育人政策,以及了解学生在家的思想状态和表现等。同时,家访开始前要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协调好家访时间,规划好家访路线。
二
中期实施阶段
家访不是课堂教学环节,也不是日常谈心谈话,而是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开展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家访教师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能够围绕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动态,采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式方法,予以学生正确引导和适时激励。
在开展家访时,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对于一些专业词汇,如综合测评、综合学分绩等,要运用家长能够理解的话语表达方式和技巧。要善于倾听和观察,灵活运用沟通策略,避免尬场等情况发生。同时,家访教师应聚焦话题到学生当下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上,要认真观察学生家庭亲子互动情况、家庭氛围和环境等要素,获取关于学生的成长信息,予以方法指导和情感支持。要善于短时间内基于家庭环境和现实情况进行学生学业、职业规划的大致设计,明确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三
后期总结阶段
家访结束后,家访教师要善于总结同类型学生的成长特点,探究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反思总结家访工作出现的缺漏,立足家访工作的不足和问题开展研究。同时要及时向学院、学校反馈家访情况,扩大宣传力度。在学生返校后,辅导员要持续做好跟进教育管理、深度辅导工作,同时注意持续向家长反馈学生后期在校学习生活状态等,利用家访激励效应,持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
各育人主体协同育人
高校要充分凝聚、发挥校院领导、班主任、学业导师、心理老师、辅导员、朋辈辅导员、学生骨干、家长等主体育人力量,提要求,做保障,建平台,促交流,携手做好家访育人工作,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日常,做到个人,常态化、持续化、协同化开展立德树人工作。
二
片区化进行家访工作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访路线规划存在客观上的难度,家访育人工作的覆盖面受各种因素限制。可根据辅导员、班主任、学业导师等育人主体的地理位置,结合学生所在位置,精准、智慧匹配受访学生,形成具体可操作的“家访辐射圈”,扩大家访工作辐射范围,增强家访工作育人成效。
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各育人主体作用。学院做好统筹规划,协调部署,打通专业年级壁垒,片区化进行家访育人工作,助力家访育人工作成效最大化。
结语
一名学生是一个专业的百分之一,学校的万分之一,但对于家庭来说是百分之百。高校要持续增强新时代家访育人工作实效,不断扩大家访育人工作的参与度、覆盖面和影响力,全面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