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高校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青年在榆林体悟复兴脉动 用实践淬炼青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青年在榆林体悟复兴脉动 用实践淬炼青春担当

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发布时间:2024-09-04 11:04:04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榆林,通过走访参观、实践调研,我触摸到了西北革命根据地那簇燎原的星火,看到了黄土高原上的乡村巨变,对这篇神奇辽阔的黄土地有了全新的认识”“沙海腹地中的呐喊、黄土圪崂里的高呼和黄河岸边的回响,铸就了陕北不屈的脊梁,也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之声”……这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实践团成员在交流会、微信朋友圈抒发的真挚感慨。

近日,在共青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共青团榆林市委员会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指导下,围绕“聚焦乡村振兴,争做青年先锋”这一主题,由来自全校6个学院的15名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乡韵青锋”实践团队在陕西榆林开展了为期16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行程遍及榆林市6个县区的30多个乡村、社区、企业、纪念馆以及革命旧址,在实地调研、采访交流中学真知、悟真谛,不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使社会实践成为行走的思政大课,让青春在广阔天地中得以淬炼。


成为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承者、诠释者、弘扬者

“转战陕北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走向胜利的重大转折点,党中央的运筹帷幄,鼓舞增强了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解放区军民的战斗意志,提高了人们必胜的信念……”在靖边小河会议旧址毛泽东主席曾居住、工作的院子里,一堂别开生面的马扎上的思政课正在讲授。7月28日至29日,实践团与来自全国各地15所高校实践团队师生们一起重走转战陕北路,回顾77年前艰苦卓绝的光荣历史。


1.jpeg


在靖边小河,精心布置的陈设,诉说着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作出“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重大决策”的非凡智慧;毛泽东主席与卜兰兰间的故事,诉说着党和人民的“鱼水情深”; 2.5公里行军路线的亲身体验,更让实践团成员体会到极端困难条件下老一辈革命家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从陕甘宁边区闻名遐迩的‘农村楷模’到‘全国脱贫攻坚楷模’,70多年来,郝家桥人勤劳奋进、开拓创新,使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政策引领,也得益于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实践团成员在参观绥德郝家桥革命旧址和习仲勋旧居时由衷感慨道,“习仲勋同志在郝家桥率队蹲点调研44天的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老一辈革命家勤于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深深激励着我们,鞭策着我们要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2.jpeg


步入米脂杨家沟十二月会议旧址,摇曳的烛光仿佛依然在窑洞里闪烁,毛泽东主席“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振聋发聩的号召彷佛仍在耳边回响。坐在新院,聆听专题党课《闪烁时代光芒的杨家沟》,又一次将实践团成员的思绪带回了那个年代。“时光交替、岁月轮回,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曙光”在前,虽然前行的道路上少不了风高浪急,作为新时代青年一辈,要有坚定无畏的气概和勇往直前的斗志,才能脚踏实地把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变为现实。”实践团成员备受鼓舞。


3.jpeg


此外,实践团还在绥德县参观了绥德革命纪念馆、在横山区参观了横山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全面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绥德、榆林乃至西北地区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聆听李子洲、刘志丹、谢子长等一批革命先驱的感人故事,重温毛泽东、周恩来、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事迹;在榆阳区参观纪博中心各纪念馆,切身感受著名爱国将领邓宝珊将军、报界宗师张季鸾、义商爱国人士胡星元在民族大义面前的拳拳赤子心和殷殷家国情。


4.jpeg


在榆林这片红色热土上,“乡韵青锋”实践团成员们一次次深情回顾跌宕起伏的红色岁月,一次次接受着触及灵魂深处的精神洗礼,让那份对信仰的坚守和执着在心中燃烧。这种信仰的力量如同火把,必将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照亮前行的道路,引领西电青年不断前行,奏响青春乐章。


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

进入新时代,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的大道,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三农工作重心实现了历史性转移。此次,“乡韵青锋”实践团队深入走访了驼燕沟村、黄家圪崂、高西沟、木头峪等12个各具特色的代表性村落,感受乡村振兴战略给陕北乡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思考数智赋能乡村治理、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


5.jpeg


“泥不下山、水不出沟”“滚滚黄河里没有咱高西沟的泥”这是祖祖辈辈高西沟村人立下的铮铮誓言。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走访了解了高西沟村在当地党组织领导下造梯田、修水库、接力治荒、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的生态治理模式。正是在生态保护与山地农业齐头并进,生态旅游与水土保持深度融合的绿色创新理念的指引下,高西沟村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色示范之路。成员们登上龙头山,无不为高西沟由贫瘠山村到“陕北好江南”的剧变而赞叹,进一步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的科学内涵。


6.png


在横山区响水镇,无定河河水蜿蜒流淌,两岸万亩稻田绿意盎然,候鸟交织纷飞。“陕北地区居然能种水稻、养螃蟹!”绵绵细雨中,望着碧绿稻田中时隐时现的小螃蟹,团队成员无不惊讶于无定河湿地的特色农业发展。稻蟹结合的农业模式既提升了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也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成功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在镇党委、政府的统筹领导下,远近闻名的响水豆腐制作产业也逐步从“单打独斗”到“握指成拳”,向着品牌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榆林地区地形复杂,风沙草滩、丘陵坡地、河谷川道、土石山地并存,“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科技支持,促进提质增产”成为当地乡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共识,横山区马家梁村的横山羊养殖基地、清涧县李家沟村的红梅杏种植区和绥德县赵家砭村的“大棚经济”种植区正是这一共识的先锋实践者,特色农业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效驱动力。


7.jpeg


被誉为陕北最美民俗村的赤牛坬村积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誓要“用守护旧时光的真诚带来乡村新的发展”,将村民们的生活物品赋予新归宿、新使命,经过几代人共同收集、打造形成了其独特的“窑洞博物馆群”。在这里,每天还会上演农民自编自导的原生态实景演出,将游客带入到陕北村庄劳作场景中。以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把乡土记忆转化为致富资源,不仅吸引大量游客并带动了当地居民的就业增收,而且创造并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在古塔镇赵家峁村,除了能看到优美的田园风光,还能体验飞天魔网、空中摇篮、幸福大冲关等现代游乐设施。毫无疑问,这一精心布置拓宽了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开辟了“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新模式、新赛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企业带动不可或缺。榆阳区大地种业集团作为农业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发展的“领头羊”,以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使种植、管护、收获全程机械化,并建起了畜牧养殖产业链,真正让农民用上新技术、种上了“幸福田”,推动了榆阳区北部风沙草滩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的麻黄梁镇、秦晋峡谷西岸的木头峪古村、当代作家路遥出生地王家堡村则依托着国有文旅集团运营,逐步破解了乡村旅游“重展示,轻提炼”“重引进,轻布局”“重短效,轻长效”的难题,更加注重新媒体营销和特色资源的深入挖掘,使乡村休闲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企业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形成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8.jpeg


在调研过程中,榆林市各村镇在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乡村旅游业、村企联营等方面的发展都让实践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与当地村干部的交谈和走访中,成员们也发现:青年返乡意愿低、农牧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不完整、乡村旅游同质化倾向严重、三产融合发展协调性不足、“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应用与推广不够等问题仍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亟需打破的桎梏。

“‘智慧农业’的发展正是受到了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检验、农民对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不强以及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低等问题的制约。”“ 考虑到乡村中老年人口比例较高,且部分村落居民分布相对分散的现状,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适老化服务和乡村治理水平,无疑将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何确保乡村能够紧随数字化发展的快节奏呢?这正需要我们将电子信息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实际应用并深深扎根于此”……激烈讨论中,“乡韵青锋”团队成员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立志要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以青年之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聆听者、讲述者、传播者

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寄语参与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同学们的忧国忧民,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到人民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社会实践成为了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窗口。经过半个多月的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透过榆林市的发展变化,深切领略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蓬勃气象。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广阔道路上,榆林市犹如一位匠心独运的画家,绘就了一幅幅独具风情的乡村振兴画卷。店坊村以其壁立千仞、高峡平湖的壮丽景观,展现了自然的雄浑与人类的智慧;榆卜界村则以碧水蓝天、草木葱郁的宁静田园,勾勒出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诗画……这些村落共同编织了一个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擘画出人与环境相互促进的美好图景。


9.jpeg


在这一幅幅生动的图景背后,隐藏着更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黄家圪崂村“住在别墅、耕在山间”的生活方式,驼燕沟村“蟹肥稻香,双产促增”的发展模式……它们都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篇章中的鲜活注脚。实践团成员硕士研究生王祖业结合所学感慨万千:“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和物质层面的提升,更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全面进步,只有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这一观点在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陕北民歌博物馆、陕北民俗博物馆、古村落、古遗址等地得到了有力佐证。这些文化活动场所以独具一格的理念与方式,让传统民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照亮了文化自信的道路,也让团队成员更加深切感受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性。

这次实践无疑是一堂生动而透彻的“行走的思政课”。成员们深入走访了当地的农户和企业,亲眼目睹了乡村振兴的现状和需求;积极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交流,亲身感受了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和蓬勃活力;主动投身到当地的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中去,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社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实践让团队中的每位同学亲身体会到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也激励着他们勇于担当、自强不息、勇往直前。他们深知,自己不仅是个体的成长者,更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民族复兴的推动者。因此,他们选择用视频、文字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经历,分享给更多的人,用心用情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故事。

如今,中国正处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需要青年一代奋发有为、贡献力量的时代。短暂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并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实践团的成员们纷纷表示:“我们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和时代的使命,理应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积极投身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中去。”“在这个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有发挥电子信息领域优势,用数字助力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才能为乡村振兴插上科技的翅膀”“我们不能做‘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桃花源中人,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之中,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研用结合、跨界融合、技术引领,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团队成员们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77年前的转战陕北时期,毛泽东主席曾为佳县木头峪晋剧团写下“与时并进”四字。这不仅是对当时剧团与革命将士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宝贵启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已胜利闭幕,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奋进号角已经吹响。放眼未来,作为新时代西电人,亦当赓续红色基因、弘扬西电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信念、务实的作风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中去。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时并进”,奋力书写一篇篇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身而出、勇于担当的青春篇章!


责任编辑:马静怡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近日,在共青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委员会、共青团榆林市委员会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指导下,围绕“聚焦乡村振兴,争做青年先锋”这一主题,由来自全校6个学院的15名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的“乡韵青锋”实践团队在陕西榆林开展了为期16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行程遍及榆林市6个县区的30多个乡村、社区、企业、纪念馆以及革命旧址,在实地调研、采访交流中学真知、悟真谛,不断加强磨练、增长本领,使社会实践成为行走的思政大课,让青春在广阔天地中得以淬炼。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