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高校 | 山东省教育厅推广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经验

山东省教育厅推广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经验

发布时间:2023-09-01 14:23:16

8月28日,山东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济南召开,副省长邓云锋出席会议并讲话。邓云锋指出,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以来,山东省职业教育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成为全国现代职业教育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重要策源地。会议为与会代表提供了《从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到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丛书,包括制度创新篇、实践创新篇、理论创新篇、媒体关注篇四部。在其中的实践创新篇中,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构筑沉浸式人才培养全新场域”一文被收入。以下是文章全文。

构筑沉浸式人才培养全新场域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沉浸式培养”育人模式以学生的体验和模拟演练为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接近岗位实际的工作场景、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并让学生沉浸其中,凭借学生的感官和双手去完成教学和实验项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认知、体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这与传统的课堂讲授、验证性实训教学和学习方法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技能,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导,对标行业岗位需求,以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为突破口,实施校企协同“沉浸式培养”育人模式,强调能力本位,以产业链岗位群所需核心能力清单反向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及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适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接近企业实际的工作场景,拓展课堂教学物理空间和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对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感官体验;构建沉浸式教学“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多模态的沉浸式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学习效果。

一、实施路径

为达成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全面实施沉浸式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目标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理念。对照人才培养标准,反求人才培养的“过程偏差、资源偏差、实践偏差”,全面推进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构建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岗位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创新多元协同,实施全程一体化育人模式。

(一)打造实景育人环境,营造沉浸式校园

一是建设美丽校园。通过校园内的思源河、兼济湖、明德池、译林、正气亭等校园场景美化,融入校园文化、传统文化,让校园移步即景,处处文化,打造全新沉浸式校园育人环境。让学校随处美景,随处可学,打造校园实景课堂。

二是打造“节日课堂”。学校设立每年一度的君子文化节、读书节、工匠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五节”,用“五节”育人助推“五育”养成。

(二)传承优良文化,浸润学生心田

一是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大环境之中,学校与山东省京剧院、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等36家传统文化协会或机构建立协同合作关系,建有4个美育研学基地和50个校内传统文化类社团。同时构建以“大课程观”为指导思想的传统文化动态育人体系,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和要素构建融通化、长效化、体系化、特征化的动态育人体系,实现传统文化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进师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凸显学校文化育人特色,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形成文化建设特色品牌,增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效果,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二是开展革命文化进校园。胶东有着丰富的革命文化,为充分利用胶东革命文化的教育功能、学校组织优秀团队开发基于“虚拟现实( VR )”的网络教学资源,将胶东育儿所、马石山教育基地、郭永怀纪念馆等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引入校园,采取实景化呈现,利用云平台助力课程思政和思政教育,打造思政“云课堂”。

三是劳动育人。学校开设劳动理论大讲堂、劳模大讲学,设立劳动体验馆、实操场、自发劳动打卡点,实行理论学分与实践学分制,充分展现劳动美、劳动最光荣,以劳动促进“五育”并举。

(三)重塑课堂形态,打造沉浸式课堂

一是硬件建设。打破教室一实验室割裂状况,改造集“动脑一动手”“教一训﹣练一做”于一体的沉浸式教室。学校高度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建成54个理实一体沉浸式教室,改造102个传统教室为沉浸式教室。为便于外事类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建成日语体验馆、韩语体验馆、英语体验馆等14个外国文化体验馆,以及同声传译中心、国际贸易沙盘模拟馆、国际贸易广场、单证操作室等,为沉浸式教学提供物理空间。

二是情境式教学。采用沉浸式教学实施路径,创设真实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融入岗位工作场景——工作过程——工作流程,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角色扮演、交流互动、过程记录”,利用 VR 技术实现过程回放,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辅之老师点评,加以改进。结合 AR、VR、体感交互等虚拟仿真技术,创设趋近真实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工作场景与工作岗位中,创设“学﹣训﹣练﹣做”一体式体验式教学。

(四)以师带徒,构建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社会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以专业为载体,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构建“立足职业、突出能力、强化实践、提升素质”的沉浸式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岗位实践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

一是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在老师的带领下,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区志愿者活动、学校所在地市的外事接待与翻译任务,真刀真枪实战锤炼。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师生每年平均有170人次参与省部级重大外事活动服务的实践中锤炼提升外语实战能力;翻译中心借助人智交互技术开展多语种翻译训练和社会服务。

二是强化岗位实习。学校出台实习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有认识实习、不少于半年的岗位实习。每个专业都签约至少3家实习基地。京东集团每年接受电商专业学生实习,并且每10名学生配一名企业现场导师,以师带徒,效果明显,深受学生喜爱,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职场,全面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五)技术创新,创建山译外语学习模式

独创以义景关联、模块化构建为特征的学习记忆方法,张介公教授牵头的研发团队开创了我国语言记忆新方法——“山译外语学习模式”,实现了学习效率和记忆水平的新突破,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把8万词汇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每一个英文单词的读音、词义甚至在词典中所处的页码、位置都准确呈现出来,创造了人类记忆新高度。这一国际领先的技术方法在各级各类学校语言学习教学中具有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校电视台定制各语种的节目每周进教室;翻译中心借助人智交互技术开展多语种翻译训练和社会服务;2374名学生先后出国交流学习;师生在370人次参与省部级重大外事活动服务的实践中锤炼提升外语实战能力。

二、实施保障

基于 OBE 教育理念,以“目标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为原则,构建“三全优化,多元协同”运行保障机制,实现教学资源全要素向学生聚集,“外事知识、外语水平、专业技能、综合素养”四个模块全维度整合建构,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12个培养环节环环相扣,一体化推进人才培养全过程,打造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多元协同的浸润式育人环境和保障机制。

三、改革成效

通过重塑课堂形态,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物理空间和活动形式。沉浸式教学和仿真实训缩短了岗课距离,提升了对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感官体验;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和教学形式的丰富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对象化、模块化、项目化训练对快速提升特种能力呈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字化技术的加持突破了时空条件阈限,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文化体验、国际交流、环境熏陶、实践锻炼等多模态的浸润式培养,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内化效果。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以先进教育理念为引导,对标行业岗位需求,以人才培养改革与创新为突破口,实施校企协同“沉浸式培养”育人模式,强调能力本位,以产业链岗位群所需核心能力清单反向设计课程教学环节及课程内容,突出教学适用性;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接近企业实际的工作场景,拓展课堂教学物理空间和活动形式,提升学生对职场环境与工作过程的感官体验;构建沉浸式教学“评价﹣反馈﹣改进”的运行机制。多模态的沉浸式培养,提升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学习效果。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