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构建“四轮”育人体系,培育“匠心”专业人才
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以专业教育为依托,强化五育并举,弘扬工匠精神,着力培养具有浓厚三农情怀、强烈使命担当、扎实专业本领、拔尖创新人才的新时代机电青年。
育匠心,把准思想引领“方向轮”。学院团委严格把好入学教育、专业引导和毕业教育三个阶段,形成了从入口—分流—出口的链式组织管理体系。一是加强入学教育,抢占关键“赛道”,学院加强新生入学教育,聚焦思想引领、专业导航、特色活动,开展“专业初体验”主题团日、“感悟实验魅力”参观实验室平台活动、“我为机电做模板”PPT设计大赛等形式多样化、内容多元化的专业相关活动。二是强化分流教育,助力成长“起跑”。学院坚持“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理念,以专业思想教育为基础,举办“零距离”驾驶高端农机装备、“专业那些事儿”专家教授见面会、“启蒙·探索”职业生涯规划系列讲坛等活动,多方位引导学生做出最优选择。三是加强离校教育,提升生涯“耐力”。学院在2022届毕业典礼现场增添沉浸式“硬核”场景,特设有“收割牵挂”环节,凯斯195拖拉机等七台农机装备闪亮登场,彰显专业特点和学科文化,定格毕业生与“专业”印象。
铸匠魂,搭建专业教育“组合轮”。一是为思想充“电”。学院将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相联系,传统加工和现代制造相结合,举办工匠杯大学生工程训练基础技能大赛,设置实训理论测试、车削加工、激光切割创意装配3条赛道,共计22支队伍、446名学生参赛。二是为精神补“钙”。学院联合农业农村部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举办“启梦课堂”核心课程学生讲课大赛,学生从《机械设计》课程指定章节中任选一节作为授课内容,强化专业素养,让教材上的知识“动”起来,让传统的课堂“活”起来。三是为学业加“油”。依托大学生“齿轮”学习支持服务中心,持续构建学习帮扶、学业培优、能力拓展三大体系,落实“会学”讲堂、“导学”指南、“乐学”竞赛三条途径,举办“课堂小灶”、工程制图知识竞赛、聘请“学业小老师”等活动,涵盖“夯基+拓能”“主体+主导”“理论+应用”多方面。
练匠艺,把好多元协同“变速轮”。一是以技术体验为牵引点。开展创客体验营系列活动,包括3D打印技术、激光切割技术、激光打标技术、铅锡焊技术、无人机技术五个环节,介绍现代化的制造技术和设备,帮助同学们提升工程实践技术。二是以企业课堂为支撑点。组织“企业课堂”活动,邀请中铁十四局、徐工集团、豪迈集团等10余家优质单位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全面拓宽学生就业主渠道,持续推进企业“走访日”活动,扩大院企交流“朋友圈”,强化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碰撞。三是以学科竞赛为着重点。依托工程训练中心、学院各系、各课程组,打造“1+6+X”创新创业竞赛平台体系,2022年获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11项,其中国家级77项,“双创”软实力逐步提升。
践匠行,调节志愿服务“活动轮”。一方面,培养学生知农要兴农,在志愿服务中坚定服务“三农”理想信念。寒暑假期间,学院组织16支专业实践队伍赴基层调研,通过深入乡镇企业,助推农机发展;研发农机平台,助力基层服务;自发直播带货,助销农业产品,相关实践活动在中国网、三秦网等网站宣传报道,刘佳辉同学获省级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为农要强农,在专业实践中立志耕耘“三农”伟大事业。 机械专业出身的研究生赵开元为帮助镇巴药农解决“急难愁盼”的实际困难,研发了一款适合山区地形的大黄采收机械,不但能高效完成大黄、板蓝根等多种根茎类药材的采挖,而且使用成本大大降低。该设备历经数次改进,现已达到量产标准,正式投入使用后可服务镇巴县180余家中药材种植企业、7.42万亩大黄采收,可节省年人工投入成本上百万、间接帮助3000户农户实现增收。相关事迹在人民日报、阳光网、西部网等各大网站宣传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