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扎实推动实践育人,多措并举打造社会实践“金课”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坚持深化实践育人,由院长贺雪峰教授亲自担任社会实践课程负责人,组织校内外实践导师70余人,不断努力将社会实践“硬课”提档升级为“金课”,投入充足经费支持学生开展实践调研,走进基层一线,扎根祖国大地,服务乡村振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本科15个学分、360个学时的实践课程训练,本硕博学生联合组队调研足迹遍布全国12个省份29个乡村街道,撰写调研报告200余篇,累计百万余字,结集出版《走读中国之乡村故事》优秀调研报告……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学子有关调研成果荣获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湖北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湖北省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表彰。
讲好富有温度的红色筑梦课
学生脚踏黄土地,走进乡村基层,同上一堂带着泥土气息的国情思政课。学院党委书记柳芳同志带领学院师生党员赴“武汉抗战第一村”——姚家山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深刻感悟“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深化巩固党史学习教育成效。2021级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徐闻晴说:“作为学生党员,我们应继承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党的奋斗历史,在新时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在河南焦作殷家洼村,村民们在村党支部的组织下积极参加当地开展的“歌颂百年伟业、舞动百年历程、奋斗伟大征程”系列群众文化活动。落地的思政教育带给2020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雒珊深刻的感触:“支部大力支持,村民刻苦训练,大家凝聚一心,党与群众在革命和建设中的紧密联系是割舍不断的,有党才有群众安定祥和的好生活,有群众才有党的执政基础和力量”。
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建农村参与调研的2019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黄垚看到当地结合居民按“埭”划分居住范围的生活习惯,开展了一项探索性的党建活动——党员“埭头人”,即在每个埭里面选出一两名热心党员,因地制宜地解决群众需求,带动村民建设美丽乡村。调研时她与当地村民一起在一位“埭头人”的庭院里上党课,学村史,“‘埭头人’的生动实践让我们看到了在新时代党建要求下,党员是如何发挥引领作用,提振群众的精气神,建设好文明乡风的”。
赴江苏省泰州市小杨村调研的2019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卢日慧,在当地调研时感慨道“基层组织运行以及党组织建设是我们调研的重要部分,在调研过程中,我能够切身体会到当地干部和党员为维护社区科学发展付出的辛勤努力。作为一名社会学学子,我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调研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入党的决心和信念,如今的她已经作为发展对象即将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深切鲜活的调研体验不仅带给学生深刻的精神感召,更让学生在其中树立了坚定的学科自信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上好别开生面的社会认识课
2021年暑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组织12支师生队伍、116名学生奔赴全国展开社会实践调研,深入乡村田野,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一幅中国大地上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时代画卷在“95后”“00后”面前徐徐展开。
乡村基层治理是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乡村样态的立足点和关键点。于社会学院的学生而言,乡村调研不仅是磨练技能的专业实践课,更是一堂别开生面的社会认识课,乡镇由一个书本上的名词变成了鲜活的存在。在江西黄金乡,参加调研的2019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温凯岚感叹于当地乡村基层的治理智慧:基层政府充分调动农民在村庄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把治村的权力归还给农民,让农民参与到村庄的集体事务中,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而且让农民对自己的村庄更有归属感和责任感。
2019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生李景宜在江苏省泗阳县调研时,关注到乡镇综合执法局的成立进一步促进了当地基层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推动了基层治理的规范化与现代化,并结合以往调研经历积极梳理总结乡镇基础综合执法改革的经验。这样的调研让同学们熟练掌握研究方法,不断训练独立自主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形成较好的经验质感,深入群众,全面深刻地认识社情国情。
在浙江省次坞镇大儒村,2021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邓碧玲看到基层治理的手段随着时代在不断地变迁,综合治理平台的建立打破了政府部门之间的壁垒,促进了政府效能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是国家建设的追求。在基层的调研,我可以看到和感受到社会最真切的变化,可以清晰地感知到党和政府为更好地为人民办实事所付出的努力,这让我更加想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学好用好专业知识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次暑期调研,也是她时隔三年再次参与调研活动。2018年作为本科大三学生的她在调研中为社会学的魅力所深深折服,更加坚定了她在社会科学研究道路上前进的决心,调研过后便选择留在社会学院继续深造,今年下半年又再次被学院录取,继续攻读社会学专业博士学位。
对于2020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黄佳琦来说,此次赴江苏泰州已经是她第9次参与社会实践调研了。她谈及乡村治理的变化颇有感触:“近几年,乡村干部更忙了,时时关注百姓需求,专业能力不断提高。现在凡事责任到人,有据可循,乡村治理体系的规范程度大有进益”。调研的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用知识感受现象,了解当地治理现象背后的逻辑,也是社会学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打造精彩生动的乡村振兴课
冯丽婷等22名横跨本硕博学生组成的赴浙江上虞调研队在为期20天的调研中,实地走访乡村工厂公司15家,访谈当地工人农户90余人,在不断地观察与提问中梳理明晰当地乡村产业发展脉络,总结乡村产业发展经验,深刻感受到乡村产业在影响农民生活方式、优化政府治理思路和实现当地长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参与湖北省宜昌市普溪河村调研的2019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罗啦在访谈中了解村庄产业发展与转型的历史脉络,更加深刻的感受到农业的发展是农民和村庄的根系,农民、企业、基层政府多主体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乡村振兴中的相互成就,也是乡村产业未来的关键。
2019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程志洋走访的武汉市凤凰镇毛家冲村原本是湖北省级贫困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毛家冲村党支部带领村民齐心协力谋发展,把握住自身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东风,坚定地发展以旅游业为主体的新型农业,改写了全村人的生活。在村史馆里,程志洋看到毛家冲村近年发展的一张张照片,思绪万千:正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和党员村干部带领着村民们的埋头苦干,才有了今天的青山绿水魅力毛家冲村。
对于乡村产业面临的困境,赴湖南省长沙县开慧镇锡福村的2020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邹蓉在调研讨论时总结:“真正发掘村庄潜力、实现村庄发展,不仅需要村干部努力,更需要村干部带头引领方向,因地制宜,鼓励村民共同发展乡村产业……社会学给了我们站在另外一个层面看产业发展的视角。”学有所知,学以致用,在实践的过程中,队员们也常常基于以往的调研经验举一反三,为当地发展建言献策。
建设潜移默化的文化自信课
社会学院12支学生调研队伍深入村庄,吃住在当地村民家里,与当地村民建立起了真诚的联系,调研村的生活样态与社会面貌也逐渐清晰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赴湖南省常德市芦荻山乡李白溪村调研的2019级社会学专业本科生何康康同学常常听到当地农民夸奖说“吃得好穿得好,邻里和睦,生活幸福”,他看到当地村庄生活方式走向现代化,生活质量向城市看齐,呈现出安稳而常乐的良好面貌。
在安徽省东至县的泥黄村,邻里乡亲仍保持了守望相助的睦邻关系,对公共事务积极表态、积极参与、积极奉献。调研队中的2019级社会学专业硕士生郑凯戈同学在总结泥黄村经验中感叹:优良的民风民俗是能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的宝贵财富。
江苏省塘桥镇金村,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古村。随着调研的持续深入,2021级社会学专业博士生周晓蓉对当地的文化氛围有着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发达的苏南村庄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的乡土底色。由群众自发组织、自发参与的金村庙会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我展示的意愿和对村庄文化强烈的认同。
赴陕西阎良调研队的22位本硕博学生在调研讨论中结合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价值基础、农民家计模式等课堂所学内容,深刻分析当地城镇化与代际差异之间的紧密关联,解释农民生活水平呈现出代际差异的现象。这样学以致用的例证在调研过程中不胜枚举,青年学生从书本走向田野,实地的考察让思考不再悬浮于空中楼阁。不断地扎根实践,更让自己的思考有了责任意识与现实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践出真知,实践长真才。”社会学院坚持构建社会实践常态化机制,突出社会实践环节的价值引领与思想提升作用,努力把社会实践这门“硬课”打造为提升学生能力的“金课”,引导青年学子扎根中国经验,通过实践调研理解乡土底色的中国社会,在聊谈家常中把握时代脉搏,在田间地头里涵养家国情怀,成为能够读懂中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杰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