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数字赋能,高质量建设学生社区丨2024年第2期第一组学习体会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推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切实推动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高质量发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于12月11日至13日,在华南理工大学组织开展了第2期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专题研修班,旨在深入探讨 “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修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170多名思政工作者参加。全体学员通过专家讲座、报告分享、实地参观和实践交流等形式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高校思政网开设“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研学成果交流”专栏,陆续发布高校思政工作者在专题研修班上的研学成果和心得体会。
执笔:北京建筑大学秦岭、江西中医药大学黎玲
全国高校“一站式”专题研修班
通过参加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质增效专题研修班,2期第一组的29位学员贡献智慧,全面深刻认识“AI+”数字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重要性。随着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场域,为高校提供了精准思政的新工具,有助于构建全方位、个性化的学生发展环境,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一、现实困境与挑战
“AI+”数字化赋能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提供了新机遇,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存在主体认知分歧。不同主体对数字赋能的认知存在差异,导致在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时出现协调不足,影响项目细节和关键功能的实现。
二是数据传递机制阻滞。数据收集、整合、共享方面的困难和障碍,导致精准思政资源利用率低下,影响思政工作的精准性和效率。
三是技术手段贫瘠。基础设施保障缺位、专业人员配套欠缺、数据安全存在漏洞等问题,制约了“一站式”思政实践的开展。
二、路径优化与策略
一是凝聚育人共识。在数字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凝聚育人共识。这要求高校通过定期的培训和实践操作,增强各参与主体,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对数字化转型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案例分享、工作坊和实际操作等方式,提升他们对数据驱动决策的主观意识,从而在全校范围内形成对数字化建设重要性的共识。这种共识不仅有助于推动项目的顺利进行,还能促进各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实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的无缝对接。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体制机制的创新是确保“一站式”学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确保党的领导贯穿于社区建设的全过程。通过建立全链条的工作反馈机制,实现从规划、执行到监督的闭环管理,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有效的反馈和及时的调整。此外,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能责任,通过党政联席会议等方式,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区建设。
三是创设平台载体。数字化平台的建设是实现“一站式”学生社区思政功能的重要载体。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构建一个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该平台不仅要提供基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还要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推送个性化的教育内容,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平台还应具备互动功能,如在线讨论区、意见反馈渠道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归属感,打造一个多功能的思政教育互动场景。
四是重视后备保障。为了确保“一站式”学生社区的长期发展,后备保障至关重要。首先,加快人才引进,特别是那些既懂技术又懂教育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提供良好条件和职业发展路径,吸引并留住这些人才。其次,完善奖励措施,对于在社区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此外,还需要确保资金的持续投入,用于平台的维护、升级和新技术的探索,以保持“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数字化领先地位。
综上所述,通过凝聚育人共识、创新体制机制、创设平台载体和重视后备保障,可以有效地推进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数字化建设,实现高校治理现代化,提升思政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还能为高校培养出更多适应数字化时代的优秀人才。
此次培训让我们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和管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今后将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学生社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为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来源:全国高校“一站式”专题研修班2024年第2期第一组学员心得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