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在高校一百年 | 高校杰出人物 | 复旦大学杰出人物——陈望道

复旦大学杰出人物——陈望道

作者:文明办 发布时间:2021-04-09 15:59:06

陈望道, 6岁至15岁在村里私塾学习四书五经,从人学习拳术,16岁到义乌绣湖书院学习博物,18岁到金华府中学学习数理化。中学毕业后,进入之江大学学习英语,随后赴日留学四年半。

1915年留学日本并于1919年获中央大学法科学士学位.jpg

1915年留学日本并于1919年获中央大学法科学士学位

1915年到达日本后,陈望道先在预备学校学了一段时间的日语,随后白天在东洋大学、早稻田大学和中央大学读书,晚上则在物理夜校学习。留日期间,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哲学、法学、文学、伦理学和数理化,同时积极参加中国留日学生会组织的各项爱国运动,时刻关注着中国的前途命运。在早稻田大学读书期间,他结识了在该校兼职的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河上肇、山川均等人,陈望道很喜欢看他们从苏俄翻译过来的马克思主义文章,从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新思潮。此后,他开始考虑中国是否也可以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1920年三四月间,经邵力子推荐,应《星期评论》戴季陶之约,陈望道回到义乌分水塘村专心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

为了能避开各种干扰静下心来译书,他躲进了离住宅不远处的柴屋内。柴屋年久失修,漏风漏雨,屋里除了一块铺板和两条长凳,什么都没有。陈望道的母亲十分心疼,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红糖水,想给陈望道补补身体。她把粽子和红糖水送进去后,过了一会儿,在屋外问道:“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陈望道说:“够甜,够甜了! ”等到陈望道母亲进去收拾碗碟的时候,看到陈望道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原来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红糖水蘸着粽子给吃了!

2019年任重书院《陈望道》大师剧剧照“柴房翻译《共产党宣言》”.jpg

2019年任重书院《陈望道》大师剧剧照“柴房翻译《共产党宣言》”

2019年任重书院《陈望道》大师剧剧照“错蘸墨汁当红糖”.jpg

2019年任重书院《陈望道》大师剧剧照“错蘸墨汁当红糖”

但就是这样全然忘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斟酌,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在1920年4月底陈望道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全文翻译工作。之后的校订工作同样倾注了陈望道巨大的努力,后来当读者致信《星期评论》原编辑沈玄庐,询问《共产党宣言》发行情况时,沈先生表示:译书“花了比平时多五倍的功夫”。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首次出版.jpg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译本首次出版

《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于1920年8月首次出版,《宣言》的翻译和出版推动了建党的进程。1920年5月,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人等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建立起共产党早期组织,陈望道担任劳工部长。同时,为了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他也担任早期党组织党刊《新青年》和《共产党》、《劳动界》等刊物的编辑。

2019年任重书院《陈望道》大师剧剧照“南湖会议”.jpg

2019年任重书院《陈望道》大师剧剧照“南湖会议”

陈望道先生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1921年党成立后,陈望道出任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第一任书记,为中共上海地方党组织的党建工作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

陈望道先生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和语文研究工作,是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国语言文字改革的引火者,为中国自身的语言学体系开辟了道路。

陈望道先生来到复旦任教时,即开设了文法、修辞课程。1955年12月时,他还在复旦大学筹备了语法、修辞、逻辑研究室,1958年后改名为语言研究室。

陈望道先生撰写和翻译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几乎涉猎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他的论文和著作,已由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编成《陈望道文集》3卷(第1卷1979,第2卷1980,第3卷1981,上海人民出版社)、《陈望道语文论集》(1980,上海教育出版社)、《陈望道修辞论集》(1985,安徽教育出版社)。他亦是旷世著作《辞海》的主编,还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修辞学发凡》和《文法简论》等著作。

1932年著作《修辞学发凡》出版.jpg

1932年著作《修辞学发凡》出版

中国新闻教育的先驱者

陈望道先生在新闻学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贡献,陈望道先生在复旦新闻系提出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办学方针以及“好学力行”新闻系系铭,强调学行并重是对新闻人根本的要求,促进了复旦大学新闻的蓬勃发展。1920年9月,陈望道先生在复旦大学当时的中国文学科任教,开设了文法、修辞课程。1924年起,他又开设了美学、因明学和新闻学讲座等课程。1942年夏,陈望道先生正式接任复旦大学新闻系系主任。

陈望道为新闻系亲拟系铭“好学力行”.jpg

陈望道为新闻系亲拟系铭“好学力行”

1942年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jpg

1942年担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

为了实现“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办系方针,以培养出“有巩固基础、有发展前途的新闻文字工作者”,望道先生首先进行了课程改革,主张广博知识、学有专长。他将学生按照兴趣分成不同小组,如文史哲组、财政金融组、政治外交组等,学生根据分组要求,选修不同课程;与此同时,陈望道先生邀请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学术流派、不同政治立场的学者前来新闻系开讲座、授课,在兼容并包的精神引领下,让真理上台,为其自身张目。

复旦新闻馆.jpg

复旦新闻馆

担任校长,建设学校

陈望道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也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校长。1952年至1977年间,陈望道先生担任复旦大学校长,时间长达25年之久,在复旦斑驳陆离的光阴树影中,陈望道老校长为复旦的发展和建设忘我工作,将复旦打造成了江南第一学府,也为新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毛泽东签发复旦大学校长任命书.jpg

毛泽东签发复旦大学校长任命书

全国院系大调整期间,复旦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当望道先生得知上海市高教局以苏联只有党校才能办新闻系为由,要停办复旦新闻系后,两次专程上北京,先找到教育部,教育部说没有办法,他又去找周恩来总理。总理请示毛泽东主席后,复旦新闻系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了全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唯一薪火不断的院系。

陈望道老校长也积极倡导校风学风建设,他认为“对于一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来说,除了开展经常化的科学研究工作,这里还有一个学风和校风的建设问题”。

1949年在庆祝校庆大会上的开幕辞.jpg

1949年在庆祝校庆大会上的开幕辞

51周年校庆暨第三次科学讨论会、校长陈望道在作报告.jpg

51周年校庆暨第三次科学讨论会、校长陈望道在作报告

关爱师生,严于修身

1944年复旦大学在重庆招生,湖南青年张啸虎报考新闻系,他数学考了零分,但两篇作文(一篇白话文,一篇文言文)都考了100分。作文能考到100分,在复旦大学的考试史上是从来没有的。按照规定,主科只要有一门吃了“零分”,就不能录取。时任新闻系主任的陈望道认为一个投考新闻系的学生,一支笔能这样棒,应该破格录取。经过他力争,这位同学被破格录取了。后来这位“才子”在辽宁省电台工作,1979年后任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文学研究所所长,1991年逝世后留下了200余万字的著作。

1948年8月,为抗议国民党非法搜查,地下党员杨贵昌发动同学签名,全校罢课一天,当时被称为“杨贵昌事件”,后来杨贵昌被捕入狱,他请人带了张纸条给陈望道,希望学校能给他出证明保释他出狱,后来陈望道先生为他出具了品学兼优的证明,并让时任校长也签了名,杨贵昌因此被保释出狱。

新中国成立后,外省考入复旦大学的学生,迁户口的时候户主一栏都填的是陈望道。在他的努力下,这一问题终于在其去世后不久得到了解决。复旦师生的郊区户口获准转为城市户口,师生的待遇得到提高,也能更加安心地学习研究和教学科研。

位于国福路51号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jpg

位于国福路51号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陈望道旧居)

陈望道老校长自己的生活作风则十分简谱。他的老别墅位于复旦第九宿舍东边一隅,大门正朝国福路,门牌号51号,原本是一位资本家的花园,一座3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当时家里只有三口人的陈望道左思右想也不愿意住进这样的豪宅。后来经与学校协调,小楼底部作为语法、逻辑、修辞研究室,陈望道才同意迁入,不久后,大客厅也作为会客和研究室开会用,大客厅隔壁二间作为研究室的办公室用,配电间和衣帽间则为研究室的资料、书报存放室。

学生们回忆陈望道老校长,觉得望老沉默寡言,话不多,性格就像“热水瓶”,私下里都叫他“老夫子”。就是这样一个“老夫子”,兢兢业业地为复旦倾注了几十载的岁月。

复旦大学邯郸路校门.jpg

复旦大学邯郸路校门

责任编辑:复旦大学博物馆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陈望道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复旦大学原校长,翻译了中国第一篇《共产党宣言》。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