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南京理工大学:发挥科创赛事科研育人功能 培养“红透专深”高素...

南京理工大学:发挥科创赛事科研育人功能 培养“红透专深”高素质人才

来源:南京理工大学 发布时间:2025-04-10 10:51:27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南京理工大学聚焦“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大学生科创赛事为牵引,打造学生关注国家战略需要、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实践素养的重要平台,强化赛事科创育人功能,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培养“红透专深”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引导青年在把握大我和小我两个定位的关系中,锚定科研报国的人生方向

学校聚焦为党育人使命,将学校科技报国优良传统融入育人环节。强化高位引领。学校领导深入青年讲授“毕业生思政课”“开学第一课”“五四”主题团课等,激发全校青年牢固树立不忘初心跟党走、科技报国为人民的价值追求。强化红色基因。深化“青雁”讲师团和“青雁讲堂”建设,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打造110余门思政课,引领青年发扬“哈军工”光荣传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激扬青春、书写人生。强化榜样领路。举办“青英对话”“青研青语”“挑战归来话挑战”青年分享会等,通过杰出校友、优秀科创青年、赛事获奖团队的分享,激励青年树立科研报国志向。

二是引导青年在把握课内和课外两种学习的关系中,提升全面发展的能力水平

学校始终把握赋能学生成长这一工作生命线,引导青年拓宽视野提升能力。强化“四位一体”实践体系。学校推进“课余经常性实践、假期集中性实践、云上创新性实践、赛会专项性实践”,构建参与有广度、开展有深度、项目有精度、育人有效度的实践育人工作体系。设置科技创新专项实践,组织青年教师、学生赴国防重点行业、高新技术企业、研究院等开展调研观察、实习实践、科研合作。强化“三库一链”科创体系。学校持续推进“名师-专业-课程-基地”一体化建设,遴选和建设青年项目库、师资库和人才库等,形成青创课、青创赛、青创群的科创育人链,将青年人才发展和青年学生成长相互衔接、有效贯通。强化“两促一提”政策体系。学校将青年科创成效作为学院核心办学水平指标和院长任期考核指标之一,促进各学院进行政策配套、条件保障、资源整合。出台高层次成果奖励办法,对于指导青年科创做出贡献的指导教师团队和个人给予校级一类奖励,促进教师将项目资源、指导力量向青年科创工作倾斜。制定素质发展学分管理规定,将学生参与科创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予以学时学分认定。在各项评奖评优中,将参与科创作为必要条件或重要参考,提升青年参与课外科创活动积极性。

三是引导青年在把握科技和产业两组创新的关系中,锤炼服务社会的素质本领

学校聚焦主导产业和科技前沿,在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大局中,找准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式和路径。强化人才产出机制。面上,学校实施“强基拓新”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所有低年级本科生须完成创新创业课程、系统参与科研训练,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项目、科研团队、科研平台。点上,打造分层分类的青年科创活动阵地。举办科技游园会、大学生科技节、“创新杯”竞赛、“一院一品”科创赛事等,点燃青年参与科创热情。促进优秀科创青年的不断涌现。强化项目产出机制。强化国家战略、产业创新对科研创新的牵引作用,开展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立项。邀请技术专家、行业专家、企业高管等专家团队确定命题方向,从立项阶段就把准项目应用场景、技术研发方向,学校予以信息资源、实验资源、经费资源、专家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引导项目产出精准服务国家战略和民生需要。强化成果转化机制。学校鼓励青年学生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国防重大科研项目开展研究,依托校企间高层次科研创新平台,强化“有组织科研”,推进重点项目和研发活动一体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将科技成果转化成看得见的“生产力”。


责任编辑:马静怡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南京理工大学聚焦“工程精英、社会中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大学生科创赛事为牵引,打造学生关注国家战略需要、参与科学研究、提升实践素养的重要平台,强化赛事科创育人功能,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培养“红透专深”的高素质人才。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