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福州大学:打造“四位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福州大学:打造“四位一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模式

来源:福州大学 作者:王宏鹏 发布时间:2025-02-18 09:26:28

福州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探索建立“成体系—有特色—重熏陶—聚资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坚持育人导向,健全工作体系

以体制建设为根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学校成立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建立由宣传、学工、教务等部门牵头的教育工作联动机制,创办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的国学经典教育研究院,统筹推进国学经典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统筹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要点,一体规划,同步统筹。二是建立工作制度。制定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文化育人专项》《学生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规划》《福州大学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以制度为抓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实施“三步”规划,从完善阶段、建设阶段、示范阶段三步,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建设进行系统设计,发挥好示范作用。三是完善工作保障。进一步完善评价和督导机制,通过文明校园评估、教学或者专业评估、学生思政工作考评等工作契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纳入教育评价改革监测指标体系,并将其列入学校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修订学生培养工作方案、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和完善学生德育分核算规则,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统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传统文化素质教育活动。此外,在福州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十佳研究生党支部”“十佳研究生党员”等学生榜样人物选树中明确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求,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明显实效。

探索校本特色,建优课程体系

构建“必修课+选修课+讲堂讲坛”的教育教学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一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必修课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优势学科专业,为开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学科支持,在形势与政策、党团课教育等思政课程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必设专题,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国学选修课数量,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而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计划”,在新生入学教育周和贯穿一年级的“导行计划”中引导新生传承和弘扬国学经典,上好新生“品《大学》、明校训、勤修身”的“入学第一课”。二是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通识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每年推荐一批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深入开展自主学习,在本科生各专业开设“国学概论”、“国学经典导读”、“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史”等通识课程及选修课程,开设了《舞狮》《龙舟》《太极拳》《书法》《木版刻画》《篆刻》等10多门非遗文化项目的课程,开设了《唐宋词分类选讲》《国画》和《茶科学与文化》等多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课程。出台《福州大学关于印发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鼓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各类选修教材编写,努力把学校深厚的人文底蕴优势转化为学生的境界、修养和人文素质,不断提升学生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养。三是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讲堂讲坛。为提升校园文化内涵,学校开设了嘉锡讲坛、明德讲堂、美育大讲坛等讲堂讲坛,搭建集人文、学术、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交流平台,属学校层面的精品讲坛,邀请知名专家教授、政界及企业精英、文化名人、知名校友等到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通过制定《福州大学“嘉锡讲坛”讲座学分认定管理实施办法》等文件,把人文素质讲座纳入课程管理,学生全程参加一定次数的人文素质讲座,可按照相关规定折算成学分,全方位提升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注重体验熏陶,打造育人品牌

学校致力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主题班会、学生社区和网络空间多个育人场域,多途径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成效。一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主题班会。学校创新“1+N”主体班会模式,紧扣“1个”主题教育和聚焦“N个”专项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设为专项教育,以中华传统节日为重要节点,全校范围内覆盖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单一”到“多元”主题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巧用主题班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课堂”,目前已“菜单式”开展5个“必修”主题和20多个“选修”专题,参与学生多达16万人次,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实效。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社区。学校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出台《福州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生社区,将厚植学生社区文化底蕴和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紧密结合,推进学院社区品牌文化建设,连续12年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举办学生社区“大福”文化节、学生社区文化节,开展“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品行”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建立“中华传统家训文化”研习社、建设“学生社区家训文化长廊”等,开展百篇国学经典诵读进社区等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等有机融入楼宇文化建设,延展学生社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空间,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网络空间。充分发挥易班“互联网+思政教育”网络育人功能,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作,打造全国首家“行走在网络世界和学生身边的书院”-易班书院,建设易班书院联盟,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超市”,将名师课程视频、海量学习资料“上架”,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举办“学霸点津、线上学习”“勤读月·易起读”“翰墨飘香·勤学逐奖”学习成长计划等活动,引导学生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目前福大易班实名认证率为100%,自主研发设计轻应用共计415个,搭建轻应用数量31个,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29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易班优课课群13个,举办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103个,总浏览量283万多次,文化育人成效明显。

整合拓展资源,丰富育人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之大,大在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善用“大”的资源,协同“三”联动,汇聚“大”合力。一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馆场文化联动。开展高水平大学文化专项建设,建设传统文化馆、工艺美院漆画陈列馆、图展馆等,整合省内林则徐纪念馆、福建文史馆、家训家风馆等资源,不断深化系列场馆的集群育人效应,使之成为参观学习、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学校还建设了新校史馆、卢嘉锡教育馆等,结合校史、院史、学科史和人物史的挖掘、整理与研究,精心构筑人文环境。2021年以来,校内各类文化馆群共接待来访人员两万余人次,推动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进一步融合。二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联动。学校举办“非遗进校园”“我们的节日”“传统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深入开展“高校原创精品推广行动计划”等活动,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专题报告会,利用重要传统节日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法艺术展,让校园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持下鲜活起来,真正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三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实践基地联动。统筹校内外资源,建设了福州大学美育中心、严复翰墨馆、沈锡纯美术馆等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实践项目,能够直接引导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当中,打造具有福大特色的“福”文化标识,制作具有传统文化风格的校本化文创产品,强化传承创新,利用寒暑假,开展“我和我身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责任编辑:马骁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福州大学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以学生成长需求为出发点,探索建立“成体系—有特色—重熏陶—聚资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