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桂林理工大学:以“四个聚焦”焕发高校地学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桂林理工大学:以“四个聚焦”焕发高校地学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新活力

来源:桂林理工大学 作者:陈小波、唐丽华 发布时间:2024-08-23 14:36:21

近年来,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为目标,深入挖掘机制体制保障、思想教育引领、文化活动浸润、队伍建设赋能、中心工作融入的潜力,努力形成“体制机制系统化、宣传教育常态化、特色活动品牌化、工作队伍全员化、创建成果实效化”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格局。

一、聚焦把牢方向,着力提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引领力

始终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政治方向。一是加强理论学习,凝聚思想共识。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摆入理论学习的中心位置,纳入学院各级党组织和师生理论学习计划,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主题班会、青年大学习等形式,广泛开展学习活动,切实凝聚起“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的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思想共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协同推进创建。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从明确任务分工、细化工作措施、定期研讨修订、落实工作保障、强化检查指导、宣传推广带动等六个方面发力,形成党委领导、支部(教研室)协同、师生共参与的上下联动常态化推进的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工作贯穿办学治院、教育教学各领域全过程。三是抓好顶层设计,明确创建规划。学院党委从长远出发,坚持久久为功,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为目标,在前期创建基础上,组织开展研讨,制定了学院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工作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了“112345”工作体系,明确了任务书路线图。

二、聚焦有形覆盖,着力提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承载力

坚持建好两个阵地,全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有形有效覆盖。一是发挥“第一课堂”主阵地作用。发挥好成长成才课堂、党校党课、团校团课、就业创业指导、领导干部上讲台等思政课堂作用,定期组织学院授课教师开展专题研讨,将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融入课程,形成《民族团结教育小课堂》等特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以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基础地质学》等为引领,组织教师挖掘讲好蒙古族地质学家李四光的科学家精神,广西民族地区矿产资源行业发展历程等课程思政元素。以专业实习实践课为契机,组织师生前往桂林周边民族地区开展野外地质考察的同时,开展重走长征路、感悟民族地区发展变化等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在实践中了解党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民族地区的政策和发展成果,提升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真实感。二是拓宽“第二课堂”育人新阵地。加强硬环境的优化,建成大地之子社区红色驿站,在学生社区建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栏,成立“睛”彩石榴籽工作室民族团结工作室。重视软文化的提升,创办民族团结影院,播放《过山榜》《刘三姐》《平凡英雄》等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电影,观影3000余人次;用好三月三等重要节庆日,挖掘民族体育、民俗文化与学校育人的结合点,精心组织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积极承办出彩桂工民俗体验、举办三月三民俗文化体验等活动,搭建好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三、聚焦全员参与,着力提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源动力

坚持全员参与,发挥好教师队伍、学术骨干和社会力量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作用。一是持续激活教师队伍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专业教师、学工队伍、班主任”三叠加联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队伍,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提升广大教师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引导广大教师在在讲台上自觉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和内在要求并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二是积极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能动作用。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队伍的作用,抓住入学、离校、入党入团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班会、“青春向党记于心 民族团结践于行”主题团日、民族团结主题党日、专题党课、志愿服务活动,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三是充分利用好社会专业队伍的作用。学院重视社会力量的作用,主动加强与桂林市民宗委的联系,与桂林市少数民族中心建立合作关系,采取定期交流、邀请进校宣传政策等方式,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效和社会影响力。

四、聚焦融入中心,着力提升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支撑力

始终坚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学院各项工作中,推动创建成果实效化。一是融入人才培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参与各类民族团结教育率稳步提升。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入党工作。学院育人成效显著,各民族优秀学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学生考研率、学科竞赛获奖率稳步增长。二是融入教育教学。在学生专业教育中注重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等,激发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和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重视立足民族地区抓好创新创业教育,《守艺匠兴·纹锦壮乡—非遗壮锦文化创意研发》等项目获得“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区级以上奖励6项。三是融入科学研究。引导教师立足广西民族地区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开展广西矿产资源普查、找矿等科研项目70余项,发挥学院学科特色优势服务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鼓励教师承担各级各类民族团结理论研究项目,多人获广西高校统战理论政策研究课题和发表了民族工作理论研究文章。四是融入社会服务。组建“大地之子”志愿者服务团,协同博物馆举办专项科普活动600余场,深入民族地区开展少儿地学科普活动30余次,提升民族地区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每年组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推普活动等工作;与桂林市少数民族服务中心结对共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和志愿服务基地,以专业力量服务地区少数民族同胞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马骁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努力形成“体制机制系统化、宣传教育常态化、特色活动品牌化、工作队伍全员化、创建成果实效化”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格局。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