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宣传教育 |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构建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来源: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作者:薄艳莉 李雪飞 黄奥 发布时间:2024-03-04 10:55:47

“大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作为以生态环境教育为办学特色的高校,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持续在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上下功夫,从“教育主体之大、教育场域之宽、教育内容之广”三大教育维度,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之道,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课联动、多元协同、文化浸润”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将“绿色”的种子在每一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注入新的活力。

突出教育主体、教育场域、教育内容三大教育维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怎么去理解大思政课?高校都做了什么工作?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晓华表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的意蕴内涵就是,要突出抓好教育主体之大,教育场域之宽,教育内容之广三个教育维度”。

教育主体之大——构建大师资体系

党委书记李晓华强调了教师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中的重要性,“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我们在全员、全过程及全方位中推进大思政课的高质量开展”。她表示,“教育主体从思政课教师拓展到校内外不同岗位、不同主体,协同发挥在大思政格局中的育人功能,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学生 ’四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形成大思政体系的强大育人合力”。

教育场域之宽——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在教育场域方面的创新也让人印象深刻。马克思主义教学部主任刘明表示,“学校大思政课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从我们课堂拓展到校园,拓展到社会,拓展到线上的虚拟空间,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场域”。“七里海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潟湖,有丰富的鸟类资源。我认为,对七里海的保护要以生态修复为主,可以采取清淤疏浚、养殖池退养等措施……”在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的自然之家清源环保协会,正在举行“民间河长”巡河系列宣讲活动,同学们认真分析秦皇岛市境内七里海以及滦河流域的环境特点,并制订了详细的生态环境保护计划。2020年,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成为省河长办授权的“民间河长”单位,学校将“民间河长”通识课程与培育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河流校园文化等工作相结合,逐步形成了素质教育、科学理念、课程教育、环境熏陶、实践融入、社团引领、网络宣传为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综合模式,培育出了一批生态文明理念的践行者、推动者。

教育内容之广——善用社会大课堂

在教育内容方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注重在专业课程中挖掘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内容,以开放的姿态引入思政课的课堂。河北省首届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特等奖获奖者、环境科学系教师杨晓婉分享到:“我们将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推广到了所有的课程中,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挖掘每一门专业课、基础课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观念以及实践能力”。学校同时开展多元化实践教学,把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都纳入到思政课的实践当中来,自然之家社团学生息雅慧表示:“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们运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在乡村、社区、企业开展志愿服务,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展生物多样性科普调研、巡河护河活动,亲身体验了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构建了独特的“四课联动”浸润式教育机制

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生态环境为办学特色的本科院校,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不仅在生态环境教育方面有着深厚的底蕴,更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思政课的全过程中进行了独特的探索和创新。

“服务绿色发展、培养绿色人才是我们的初心;始终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学生心中种下绿色种子是我们的目标”学校党委书记李晓华表示,“我们通过构建校本课程、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及实践课程的“四课联动”浸润式教育,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机制。”

校本课程怎样建——独立学分必修课

学校开设生态文明教育系列课程校本课程,包含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垃圾分类教育,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的必修课,课程以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生态文明行为养成为目标,着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绿色的种子。生态文明教研室主任伊丽丽表示,“我们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构建‘主课堂+’立体教学模式,配套多层次教学团队、多基地辅助场景;并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按照‘线上自主学习+翻转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应用’模式展开”。学生杨森“如垃圾分类教育方面,我们学习了垃圾分类的目的、意义、实践,垃圾的来源、现状、危害等基础知识,以及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学校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编写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教材,现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环境综合素质教育教学团队获评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获评省级一流课程;为配合课程,学校同时建成曲格平文化馆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科普基地,目前均成为河北省科普示范基地。

思政课程怎样讲——统筹融入各门课

如何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思政理论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在各门课程里系统设计的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何让学生心中绿色的种子发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主义教学部的教师们通过做课题的方式开展研究,在思政课程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侧重点,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课程以省内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典型场所为教学点,通过案例实证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时代背景、社会基础、重要论断、实践要求,指导对如何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思考。“我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政教学模式,而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各门课程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熏陶”思政课教师王璐说。“我们努力做到饱蘸绿意写芳华,强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思政课的联动,把思政课作为研究、分析和解决生态问题的抓手,讲好生态文明的道理,把生态文明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如在教材联动方面,我们深入解读社会主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掌握生态文明主要内容,组建教研组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思政理论教学相融合的教育成果,归纳所在地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等,不断深化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怎样挖——大先生讲小故事

为了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更加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环境工程学院注重在各门专业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如学校与生态环境部宣教司、中国环境报社共建环境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在专业课程和思政育人中突出培养学生明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环境宣教的技能与素养,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新闻人”——成为“环境新闻人才”。“学校组织我们参加了很多生态环境部主办的相关活动,比如2023年环境小记者者项目新闻作品征集活动、2023年“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学生赵莹说,我们学到的生态环保知识、新闻传播理论,在生态环境宣教工作中充分得到了实践”。学校以课程思政牵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2023年在河北省首届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学校教师杨晓婉获特等奖,并有三位教师获二等奖,两位教师获三等奖;学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普通本科课程《高等数学A(一)》、继续教育课程《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主持人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称号,团队成员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称号。“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在学生的心中培植了生态文明的土壤,促使‘绿色种子’生根发芽,根植同学的心中”杨晓婉老师表示。

实践课程怎样行——浸润熏陶促知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付诸实践,学校积极推进低碳校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建设,通过环境熏陶、文化浸润,将绿色理念贯穿到校园的方方面面;特别引入碳普惠的概念,人才培养规划设计设置了“碳普惠学分”制度。依托学校“碳普惠”平台,计算学生碳减排量兑换“绿色”积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绿色积分”方式,构建学生“可记录、可衡量”的机制,将学生节能减碳行为具体量化,引导学生全民减排习惯养成。学生徐家河:“我们可以通过智慧校园系统,看到我们每个人的上网耗电、洗浴耗水、运动步数,并能计算碳排放总量,能够更好的培养我们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我们定将承担起传播生态文明和绿色火种的任务。学校两任老院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原主任委员、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创始人曲格平教授和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解振华先生在我校为我们设置了奖学金,这是对我们的肯定和鼓励关心”振华可持续发展奖学金获得者张语涵。

通过构建“四课联动”浸润式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机制,河北环境工程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思政课”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色”的种子已经根植在每一位学生心中。未来,这里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与“大思政课”的融合之道,帮助学生成才、服务绿色发展、助力民族复兴,为生态文明建设事业贡献更多的力量和智慧。


责任编辑:王涛立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大思政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作为以生态环境教育为办学特色的高校,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大思政课”建设,持续在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上下功夫,从“教育主体之大、教育场域之宽、教育内容之广”三大教育维度,积极探索生态文明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之道,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四课联动、多元协同、文化浸润”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将“绿色”的种子在每一位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注入新的活力。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