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典型经验 | 党建统战 |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建联建聚合力 双融共促谋发展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党建联建聚合力 双融共促谋发展

来源: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作者:何莉炜 郭迪哲 发布时间:2025-03-26 13:56:04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作为农科特色明显的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不折不扣推动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持续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高校党建领航工程,按照“党建引领、结对共建、赋能村居、聚力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党建搭台、校地对接、互帮互助、共建共享”发展模式,围绕国家所需、地方所要、学校所能、未来所向,强化“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感,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党建共建合作新模式,推动构建高校与农村(社区)党建联建融合互动交流平台,积极组织师生投身服务“三农”和服务地方的主阵地,不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不断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引领师生在服务地方中成长成才。

一、坚持党建联建引领,联合共筑多维联建模式

紧紧围绕学院发展特色和学科优势,利用好校校地校社资源优势,探索创新校地党建相容互促有效路径。一是推进党建联建常态化制度化。牢牢把握新时代党建职责定位,校党委印发《中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委员会深入推进师生党支部与农村(社区)党支部联建实施意见》,压实各级党组织党建责任,充分运用好联建这一党建载体,强化组织领导,细化责任分解,明确责任落实,扎实推进党建工作落地见效。立足学院的学科背景和专业优势,完善党建联建建设机制,强化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有效覆盖,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持续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通过党建联建深入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和“行走的思政课堂”。二是积极拓宽党建联建新模式。强化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探索出“校、院、支部”对接“县、乡(街道)、企业(社区)”多维联建模式,打造“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党建联建新体系,充分发挥党建带团建、党建带群建作用,以一流党建凝聚干事创业的最大合力。自2022年起,学校就作为秦皇岛市首批开展师生党支部联建的高校积极参与农村(社区)党支部的联建,截至目前,学校共有22个党支部与农村(社区)开展了联建,先后开展了50余次联建活动,涉及师生党员千余人。

二、深化党建联建育人,铸魂共树青年使命担当

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关乎高等教育质量发展,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莘莘学子从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中了解的党情、国情、社情、民情,从中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一是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坚持持续打造实践育人大课堂,让党的创新理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成为大学生亲身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的“生动教材”。食品科技学院酿酒工程专业学生党支部与昌黎县十里铺乡东山马庄村党支部开展联建,学生党员运用专业知识,助力改良葡萄种植技术和品种,完善农家院经营模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村庄环境,充分发挥村校协同育人作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二是深化拓展“读懂网格间的基层治理”。将“大思政课”的场域从课堂拓展到了社区,通过志愿服务为环境整治、文化宣传等工作增添活力。艺术学院美术学生党支部与开发区青馨家园社区党支部多次进行联建活动,充分发挥艺术专业专长,先后开展了“艺暖金秋,情系桑榆”“‘象’约社区,志愿‘棋’聚”以及“品读英烈家书 聆听红色故事”主题朗诵会,为社区绘制文化墙和通过轮胎画创意改造等,实现了老旧小区换新颜,大大提升了社区的环境和面貌,也深入践行慰老敬老风尚。

图片1.png

学生党员在跟果农了解葡萄种植情况

三、推动党建联建赋能,凝心共促乡村产业振兴

围绕国家所需、地方所要、学校所能、未来所向,将党建联建平台打造成为实践育人大课堂,坚持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发挥高校学生智力优势和农村(社区)党支部的实践优势,凝聚起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有效合力。一是梳理“科师帮扶菜单”。坚持以“科技特派员精神”为引领,强化教师“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感,以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专家工作站和产业学院为抓手,梳理建立学校党支部科技“帮扶菜单”,通过联建找准需求、精准对接奠定坚实基础。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党支部与青龙县肖营子村党支部联建中,先后组织 10 位专家对肖营子村中红三融养鸡场、木兰菌业、水稻种植大田等方面进行了考察调研,组织召开专题座谈会,就板栗、养鸡、水稻产业面临的问题提出建议;组织专家围绕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实地踏勘研讨,就创建现代农业园和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等进行研究,通过科技特派员等学校资源,全力助力帮助农村培育壮大特色农业产业。二是支撑乡村特色产业。与学校联建的农村(社区)党支部所在村或镇,多具有各自的特色产业,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资源和智库优势,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解决产业面临的问题,以提供出切实可行的产业帮扶路径。财经学院财教学生党支部与北戴河区戴河镇西古城村党支部联建,以北戴河区民宿产业为切入点,在北戴河区落地两个专家工作站—“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专家工作站”和“秦皇岛民宿产业专家工作站”,实现校地人才链、科技链、教育链、产业链更加紧密对接,促进乡村振兴带头人培育、农文旅融合发展、和美乡村建设等。

图片2.png

校地合作签约合影

四、抓实党建联建落地,勇毅共笃校地双融双促

不断丰富教育载体,以党建联建创新支部活动模式,利用好校地的资源优势,探索创新校地党建相容互促有效路径,确保党的建设工作任务落地落实。一是联创联建促发展。学校率先在全省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出“点对点、团围链、团建站、站变院”的服务模式,打造了“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团—专家工作站—产业学院”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部联建探索更多形式的党建共建新场景,仅以板栗产业为例,学校自1984年选派师生服务青龙,通过合作帮扶,青龙县板栗栽培面积从不足10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05万亩,成为全国板栗栽培面积最大的县,板栗产业成为该县脱贫攻坚第一主导产业。学校由此获批板栗产业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服务辐射全国18个省(市)。2024年校党委报送促青龙板栗产业振兴项目入选第七届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并被《光明日报》报道。二是联教联育见成效。通过支部联建,学生党员实现了理论认知向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在实践中深化了理论认知,从老党员们的言传身教中领悟如何坚守初心和使命,通过老党员们的言传身教,让莘莘学子从“听故事的人”成长为“写故事的人”,在网格走访中读懂中国之治,在服务三农中厚植为民情怀。这种“行走的思政课”让我们的学生党员表示“重新定义了党员身份的价值”,实现了从“学理论”到“用理论”、从“受教育”到“作贡献”的跨越式成长。

图片3.png

青龙板栗项目入选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案例

开展高校师生党支部与农村(社区)党支部联建,成功推动“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构建,通过沉浸式参与校地校社联建,使得学生在服务群众中厚植为民情怀,展现了“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发挥党建联建在把准方向、整合资源、支持保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教育资源和实践需求的深度融合,引领广大师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奋勇争先。

责任编辑:韩叶秀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按照“党建引领、结对共建、赋能村居、聚力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建立“党建搭台、校地对接、互帮互助、共建共享”发展模式,大力开展校地校企党建共建合作新模式,推动构建高校与农村(社区)党建联建融合互动交流平台,从“坚持党建联建引领,联合共筑多维联建模式”、“深化党建联建育人,铸魂共树青年使命担当”、“推动党建联建赋能,凝心共促乡村产业振兴”、“抓实党建联建落地,勇毅共笃校地双融双促”四个方面促进教育资源和实践需求的深度融合,引领广大师生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中奋勇争先,不断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不断的能力和水平,持续引领师生在服务地方中成长成才。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