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党建引领,以“三个融合”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西南民族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三个融合”高质量推进学校党的建设,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强阵地。
一、坚持融入全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高位推进,提升党建“统合力”
夯实以党建为引领的铸牢工作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贯穿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全过程。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学校党委坚持全局谋划,构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程”等为支撑的制度体系,成立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组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按照“聚焦铸牢主线”和“增进共同性”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十四五”发展规划,融入《西南民族大学章程》修订,进一步调整优化办学定位。
二是细化工作举措。通过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三位一体”机构设置,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工作体系。以提升紧扣主线推动学校转型升级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为重点,全面实施《基层党组织“互融双高”实施方案》7大体系50条任务清单,以党建全面过硬,促主线全面落实。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成立6个组织员工作室,举办“和合”党建工作坊系列活动,构建“全国—全省—全校”三级“对标争先”联动机制,精心培育创建党建工作品牌,通过“三会一课”、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活动、学生班团课、教育实践活动等方式,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师生学习生活各方面全过程,落实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持续健全各领域学习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推进基层党建同题共答、协同攻坚。
二、坚持融于育人,努力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民族师生,提升党建“聚合力”
坚持党管办学方向、领导改革发展,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育人工作的政治标准,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治校出发点、关键点和落脚点。
一是融入课程思政。把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作为落实主线要求的核心任务,强化“融”的导向,整合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团队资源,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群。大力培育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全力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统编教材的学习推广使用,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学实践基地,成立西南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虚拟教研室并举办课程教学研讨会,构建“9+N”特色立体思政课程体系,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责任意识和执行力。
二是持续培根铸魂。高度重视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打造“石榴籽”、“格桑花开”等辅导员工作室,牵头成立西南地区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联盟,用好“爱我中华 同心筑梦”宣讲团、励志青春分享会、“五个认同”骨干人才培养班、“星火计划”学生骨干培养班等载体,引导各族师生好自己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
三是聚焦文化建设。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立项学生社区党建项目20项,13个学生片区功能型党支部开展30余项主题活动,开展社区文化节活动。立项10个校级铸牢系列“大思政课”,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讲堂”建设,深入开展院级“大思政课”创新实践,组建业务团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导向的校园文化。
三、坚持融进属地,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提升党建“嵌合力”
推动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坚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拓展实践育人渠道。打造“格桑花”研究生支教团品牌,青年学子长期响应国家号召,扎根海拔3500米的青藏高原进行支教帮扶;大力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春之花在基层绽放》专题辅导等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政治引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加强“一学院一城市社区”互嵌品牌建设工作,与成都市双流区、武侯区24个社区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基地,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科研形成合力,切实提升服务铸牢工作大局能力。
二是积极服务祖国大西南地区发展建设。聚焦民族地区人才需求,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培养民族地区基层优秀人才。实施以老一辈革命家、学校首任院长王维舟名字命名的“维舟人才工程”,创新实施“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名师团队+人才培养”“服务社会+人才培养”“平台项目+人才培养”耦合模式,精准支持培育本土高层次人才,涌现出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如“草就是我一生的热爱”的周青平教授、长期研究敦煌吐鲁番文学的王启涛教授,打造师生党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党建共同体”,为青藏高原地区和祖国大西南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聚焦青藏高原深化科研创新。学校“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站”获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择优建设,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零的突破。党员专家牵头完成的“青藏高原牦牛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利用”成果,专家鉴定整体水平位居国际领先,牦牛、牧草、肉羊等技术广泛应用。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草地资源学院依托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院士工作站、博士实践创新基地,深耕雪域高原数十载,探索“川西北现代草原畜牧业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推广覆盖青藏高原128个县,生动诠释“青藏高原科学家精神”,让“教育之花”开在世界屋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