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立足铸魂育人,助力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和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山西大学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建设少数民族学生“思想引领、文化交流、学业提升、生活解困、心灵关爱、就业实现”和“网络育人”的“六位一体一翼”成长培养工程,形成家校互动、师生交流、成长成才等特色品牌活动,努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工作质量和育人实效,全方位、多层次为各民族学生服务,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顶层设计,整体统筹规划
学校注重整体统筹规划,为了让少数民族学生尽快适应文化、语言、生活的变化,融入山西大学大家庭,学校通过成立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招聘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设立遇见56工作室等措施,使各民族师生相遇在山西大学,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少数民族学生所在学院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党委副书记直接领导、学院少数民族工作办公室负责、少数民族专职辅导员或专管员主管的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团队,定期形成工作简报;强化规范化、数据化管理,建立从纵向到横向、从整体到个人、从入学到毕业全方位、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思想上关心、学业上辅导、管理上严格、生活上服务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七大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注重党团引领,搭建思想教育平台。注重发挥党团组织带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四史”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等内容,有效利用重大节日组织少数民族学生赴五一广场参加升旗仪式,赴山西省博物院、晋商博物馆、八路军纪念馆等地参观学习,将少数民族文化与山西历史文化相融合;打造致远红石榴育苗工程,通过开展“进班级、进宿舍、进食堂、进网络,联系学生、联系家长、与学生交朋友”的“四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深入到少数民族学生宿舍、餐厅,全方位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爱好,缩短与学生的物理距离,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加强文化交流,搭建民族融合平台。重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发挥环境育人作用,在学校“祝福祖国”百花奖文艺汇演中、在“栋梁杯”足球赛中、在致远·东山校园讲解团中,少数民族学生展现风采,淬炼红色信仰;加强师生间、同学间、民族间的交流,成立石榴果文艺社,通过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让各族同学成为好同学、好室友、好朋友。
促进学业提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实行全程化学习指导服务,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薄弱的现象,积极组织学业“结对子”,适时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包括课后辅导、学习小组和一对一指导的个性化学业辅导;对于语言较弱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语言培训和辅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定期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谈心谈话,帮助分析问题,树立学习目标,做到“不让一个少数民族学生掉队,助力所有学生成才”。
着力解困助学,搭建日常生活平台。完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积极帮助新疆籍学生申请援疆助学金等各类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鼓励参加勤工助学,积极帮助落实工作岗位,将资助和育人有机结合;丰富学校餐厅饭菜品类,满足不同民族学生饮食的需求;建立生活互助小组,由各民族学生共同组成,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
强化心灵关爱,搭建辅导服务平台。实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服务,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为基地,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学院心理专管员、心理委员和宿舍信息员为依托,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服务,有效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缓解遇到的各类问题,增强其归属感和民族凝聚力,促进心理育人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促进就业实现,搭建职业发展平台。聚焦学生实际需求,精准定位于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在就业创业政策、职场心理、职业生涯目标等方面的困惑,通过就业动员会、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开展少数民族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紧抓援疆专项招聘契机,鼓励引导学生留晋就业,已有十余名学生服务三晋大地;积极与少数民族学生所在地用人单位联系,提供就业资讯和就业岗位,鼓励其建设家乡、服务家乡,为家乡发展贡献山大学子之力。
强化以融聚力,搭建网络育人平台。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整合校内17家网络文化示范基地,搭建起网络文化示范基地平台,形成网络育人阵地,以“遇见56工作室”为抓手,以凝聚成长共识、讲好榜样故事、传播核心价值为工作理念,以传播内容有品质、服务少数民族师生有温度、教育引导有实效为工作目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把有意义的事做的有意思,制作图文推文、音频视频,线上线下开展少数民族学生网络文化教育活动。
特色活动,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协同育人,促进家校共育。育人不是独角戏,是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把学生走过的路走一遍比任何帮助方式更有效,更有说服力。山西大学探索家校互动育人模式创新,先后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组,统一规划家访路线,提前组织相关学院了解和掌握受访学生在校表现,根据不同学生及其家庭情况,设计相应的家访主题,以线下形式开展家校互动。家访中,向学生家长介绍学校基本情况和学校培养方案、奖助政策等,有侧重地针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予以反馈。通过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家访工作,进一步搭建家校沟通平台,精准掌握学生成长环境,增进家校共育,强化协同育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指导,形成温暖、温情、温馨的家校共育良好氛围。
午餐交流,促进交往交融。为进一步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学校定期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午餐交流会活动,根据不同类型的主题选定不同少数民族学生参与,各民族师生在午餐交流会上聊生活、谈梦想、论志向、话奋斗,加强了各民族师生的交往交流交融。校领导亲临现场参加少数民族学生午餐交流会,与同学们共进午餐、亲切交流,询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学业规划、饮食习惯等,倾听同学们在校的所思所获、所学所感,同学们热情高涨,专门带来民族乐器,载歌载舞,展现本民族的歌舞文化。活动不仅有效解决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增进了少数民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让少数民族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学生心中种下了“爱国爱校”的种子。
素质提升,促进成长成才。为切实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学校每学期举办新疆和山西民族传统技艺与文化传承融合研究系列活动暨山西大学少数民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如《梵画入夏——新疆古代壁画与山西寺观壁画中的艺术与科技》《丝绸之路与民族文化交融——中国文字、文化及书法漫谈》《“追寻红色记忆 厚植爱国情怀”红色研学实践活动》等。活动作为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少数民族学生培养的重要抓手,不仅为各民族同学提供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平台,也让同学们了解了我国悠久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有利于增进师生的中华文化认同,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山西大学将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聚焦铸魂育人,从教育引导、管理服务、条件建设和组织保障等多个方面创新机制,多途径、多举措促进文化交流交融,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搭台铺路,为少数民族学生的成长成才蓄力助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