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科技大学张建:将党史教育融入双语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在江苏科技大学,共产党员在各个领域默默扎根、忘我工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批批优秀共产党员秉持理想信念,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成为勇于奉献、创新奋进的好榜样。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张建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中英文双语教学,通过“课程思政”培养本科生爱党爱国、家国一体的情怀,也向留学生展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自信。
作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张建秉持共产党人的担当和责任,敢于吃苦、不计得失,勇挑学科建设重担,组织撰写多个学科平台的建设材料,3个学科平台申报成功、顺利通过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提升了学校机械工程学科的排名。瞄准国家科技攻关目标,开展深海潜水器耐压结构设计制造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负责人崔维成教授发起的彩虹鱼挑战深渊极限计划,参加该团队南中国海海试科考活动,并多次对其设计的创新试验模型进行下潜考核,研究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余年坚守初心秉持使命,张建一步步诠释了“生命只有走出来的精彩”,获得2021年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钻”进深海
“为了国家需要”,谈及选择致力于水下设备研发的原因,张建如是说。
水深超过2000米的深海,占地球表面的3/5。深潜是探索海洋奥秘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我国深潜研究起步较晚。21世纪初,全球仅有少数几台载人深潜装备,我国在很多领域存在空白。
意识到深潜的重要性,张建一头“钻”进深海,先后进入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日本埼玉工业大学进行深海潜水器耐压壳创新研发工作。
当时,业界普遍认为球型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结构设计,但是没有科学证据证明这一结论的合理性。带着这一疑问,张建开展了蛋壳仿生研究。一番研究和论证,张建发现,在某些特定应用场景下,蛋壳结构确实是比球型好。这一研究受到国际同行的肯定和关注。
归国后,张建将所学知识和研究成果,参与到我国2台深潜装备研制中。
“深海环境复杂恶劣,研发适合这一环境的耐压设备材料很难。”张建表示,备受青睐的钛合金材料加工难、价格高,长期使用会发生疲劳。同时,器件不同组成部分所需要的材料多种多样。即便是保证潜水器上浮的浮力材料,也需要科研人员费尽心力。因此,新材料研发势在必行。
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加,对潜水器谱系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每种材料都有优缺点,不同场景需要的材料性能不同,细化研究需要科研人员广泛而深刻地参与。”张建说。
专利让腰板儿挺直
除了高精尖的科研仪器研发,张建所在的机械工程专业是一个离民生和应用很近的学科。
2009年,一个工业洗涤笼的项目吸引了张建的注意力。一条12米长的洗涤笼,能够容纳1200公斤脏衣服,从进到出两三个小时,衣服就变干净了。
经过一段时间研发和验证,张建团队与江苏海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洗涤笼运行效果良好。张建随即建议合作企业将洗涤笼商品化,向市场出售。
一桩好事,但企业项目负责人却面露难色。“洗涤笼设备的很多技术专利掌握在国际公司手中,此时出售产品,可能会造成知识产权纠纷。” 江苏海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师办主任陆亚琳说。
无独有偶,海上打桩的项目再次令张建意识到专利的重要性。海上打桩需要打桩船,这个“一锤子买卖”却并不简单,打桩技术需要知识产权,否则就会造成侵权。但申请专利需要披露技术内容,企业十分担心过分披露,技术秘密外泄。于是,陷入两难境地。
张建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了。对专利申请流程、写作规范等一窍不通的张建,逢人就打听专利申请事宜,学习经验。
一开始,没摸到门道,张建写的专利并不“合格”,十有八九受到专业人士的“无情”批评。但他并未放弃,看了很多专业书,研究相关案例。不到两年,就掌握了要点,申请的专利几乎能一次通过。
随着申请专利的增多,他终于品尝到收获的喜悦。一款橡胶塞的改进设计专利,提供给企业用于机器生产后,直接降低了该设备60%的国际价格。
“几万元的专利转让直接为企业创造了千万利润,同时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张建说,专利让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挺直了腰板。
来向张建请教经验的人越来越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张建制作了一个申请专利的教程,在团队、学院和行业培训班中进行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刚开始张建所在的团队只有几个人能写专利,普遍不重视专利申请,现在团队中,90%成员都具备了这项技能。
同时,张建还开设了专利申请课程,教授学生。初次接触专利,学生们往往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于是每个学生前两三个专利,往往需要张建亲自写,手把手带。
经过多年努力,围绕海洋工程装备,张建团队研发了不少创新方法、技术、工艺和产品,并形成了四个将近120个专利的专利池。
科研反哺教学
提起对这位老师的印象,多数学生印象中张建是个“点子王”,总能提出一个又一个创新想法,跟学生讨论,指导学生实践。
实践过程荆棘遍布。“每当这时候,张建老师都会耐心分析失败原因,如果判断仍具有可实施性就会提出优化方案,给学生打气,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王明禄说。
回忆起这位昔日的硕士导师,王明禄印象深刻。小到论文标点符号,大到研究方向,导师张建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很多方案都是几经修改,逐渐完善,这符合科学规律。只要让学生养成不轻言放弃的精神、品尝到艰辛付出后的成功喜悦,他们才能成为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张建说。
一直以来,张建都很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我觉得教师的使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其中,人才培养是首要的。”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张建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频率,与时俱进、重视案例教学,让科研反哺教学是他一贯的坚持。
如今,作为团队负责人,张建肩负上百师生的团队的管理工作。他希望团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科技水平提升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