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第28次党建会 | 大思政课 | 山东大学: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上好大学生思政课

山东大学: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上好大学生思政课

来源:山东大学 作者:张雷 发布时间:2022-11-21 13:56:2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每一位新时代大学生向着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前进,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追梦人,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时代之问。抓牢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讲好、讲活、讲深思政课。

备课突出教学精准化,提升思政课的效能与质量。思政课最被诟病的现象是“照本宣科”式的传统讲授方式,教师是知识“灌输者”,学生是课堂“旁观者”。如何充分调动同学们对课程的喜欢程度,强化课程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应从备课入手。一是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理论水平和授课技能。一方面,加强理论学习,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传授者。另一方面,汲取社会力量,通过交流、挂职、调研等形式强化锻炼;通过专题培训、集体备课、国内外访学等形式优化课程方案,充实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补足短板。二是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备课精准化。通过问卷调查、学生个体画像APP等,精准化了解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趋向,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点,针对性的刻画学生个性特征。例如:在正式授课前,可将本学期授课主题发给学生,听听学生关于授课内容的建议。一方面,了解学生已知内容,从学生想知和未知的点入手,找准备课重点;另一方面,掌握学生感兴趣内容,深挖相关案例题材,丰富教学主体内容,实现血液融于课程骨干。基于长时间实践探索,学生反馈“课前调研形式新颖,我们真正实现了从课堂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授课创新内容与形式,讲活课程内容。思政课教学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用正确的理论引领人。如何做到理论上立得住脚,实践中稳得住根,授课中守得住心?思政课教师应从授课内容与形式入手。准备大量实践案例,证明理论的可信性和可行性。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始终调动学生听课积极性。

一是利用好社会大课堂的活教材。比如五史、新闻头条里面的可歌可泣的故事等。把这些鲜活素材和思政课授课内容结合起来,把思政课讲活、讲生动、讲出情怀。二是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设置沉浸式场景,鼓励学生登台展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观引领的统一。把思政课讲出理想信念、讲出人生智慧、讲到学生心坎里去。

课后直面学生需求,通过“第二课堂”全过程引领学生。实现理论课程的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思政课学习的内生动力。一方面,启发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时间、发挥专业所长,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大我之中。通过社会实践、科研立项、志愿活动等方式,响应国家战略,破解时代难题,例如:环境专业学生发挥专业所长检测脱贫地区土壤,与生物学生共同提出优化土壤、培育适宜农作物的针对性建议,帮助脱贫地区顺利实现乡村振兴衔接。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红歌比赛、公益劳动、调研宣讲等活动,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提升个人政治素养、实现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王涛立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每一位新时代大学生向着党的二十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前进,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追梦人,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前的时代之问。抓牢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讲好、讲活、讲深思政课。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