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以“四坚四力”工作法助力支部建设提质增效
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要求“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以“华教学堂”学生党支部为样本,探索形成支部建设“四步走”工作方法,确保有效实现党的全面领导,团结党员凝心聚力提升工作实效。
一、坚持政治历练为先,全方位提高政治领导力
建设“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坚强堡垒,一是对标对表强落实。严格按照标准步骤和规定程序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谈心谈话等组织生活制度,制度化、规范化推进政治学习。定期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行主题宣讲、专题研讨、心得撰写等,常态化、长效化推进政治学习。
二是求真求实强作风。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以党支部书记牵头学、带头讲,引领党员整体共同学、一起讲,强化支部纪律建设。积极开展“学思践悟”系列活动,通过师生交流研讨、走访红色场馆、整理革命故事等形式,打造行走的红色教育课堂,引导支部党员站稳人民立场,弘扬实干之风。
三是有序有力强带动。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湖北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中国青年报》第九届全国大学生暑期实践展示活动获展单位等品牌的示范作用、感召作用,采用选树结合、推育结合的工作方法,培养1名党员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支部党员累计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3次,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二、坚持思想淬炼为本,全覆盖提高思想引领力
高举“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光辉旗帜,一是聚焦高标准党员教育。围绕支部特色制定党员培养方案,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启迪行动”、发展对象“筑基行动”、预备党员“升华行动”、正式党员“领航行动”,精准提升党员教育培养质量。加强支部共建,与受援学校和其他高校党支部开展联合党日活动,形成“支部带动、团队引领、党员争先”的工作格局。
二是聚焦多渠道理论学习。以“华教学堂”微信公众号为载体,持续推送红色“微视频”、党史知识“微信息”等学习资源,加强零时差的“指尖”“掌上”学习。组织举办线下研学活动,开展20余次“追寻红色印记”、“寻访基层榜样”实地研学,撰写乡村党建调研报告,加强零距离的“基层”“实地”学习。
三、坚持专业训练为基,全链条提高支部组织力
培养“敢想敢为、善作善成”的青年先锋,一是着眼学科优势,弘扬教育家精神。学院党委邀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马丹,全国最美教师刘秀祥、华雨辰担任华教学堂指导老师,对支部建设、支教助学等工作进行全面指导。依托“教育学人开讲啦”教授报告会、六卷本教育学人论述著选座谈会等学院品牌活动,引导支部党员厚植教育理想,涵养教育情怀。
二是立足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本领。培育高素质党员助学队伍,学院党委依托华教学堂党支部对党员志愿者实施“试课、磨课、听课、讲课”的全过程培养考核,通过举办名师讲座、教学比赛、典型评选等,多措并举做好志愿者培训管理工作,通过在支教源头的“精耕细作”,实现受援学生与青年志愿者的双向赋能。
四、坚持实践锻炼为要,全口径提高社会服务力
打造“志愿服务、青春担当”的特色品牌,一是加强校内校外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组建专项助学工作室,先后为138名藏区学生开展一对一、针对性、长期性的深度帮扶,并线下开展进藏家访活动;连续两年为受援学校学生开设线上手工、音乐、美术等艺术融合课程;定期开展“藏鄂一家亲 华教学堂线上春晚”“跨越山海的爱”等主题特色活动。
二是加强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教育需求。顺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趋势,承担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数字支教赋能乡村教育创新试验项目,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资源,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同用共享。汇编“一生一册”志愿者助学手册和《乡情·初心》故事集,创办“最美的助学时光”创意作品征集活动,以海报设计、视频、文章、H5等多元作品扩大工作影响。
三是加强实地实况调研,服务群众期盼。依托“万家十年”家庭教育调查、湖北省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彩虹行动”等,定期开展基层考察调研,对乡村中小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素养、学生课程需求等信息进行有效摸排,为支部党员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乡情搭建坚实桥梁,提高支教助学的适切性与精准性。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自身优势,立足工作实际,通过将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把好学生党员的政治关、思想关、专业关、实践关,切实提升“华教学堂”学生党支部党员的政治素养与综合素养,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筑牢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