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遵义师范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纳汪村脱贫攻坚工作的访谈调研报告
一、纳汪村基本情况介绍
纳汪村位钱相街道办西北面,村中心距离办事处1.5公里,离县城13公里,属典型丘陵地带,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光照1640小时左右,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无霜期29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0.9℃。村内有小一型水库1座,大小山塘6处,辖国土面积21.6平方公里,21个村民小组,少数民族占比53.2%,一半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寨,属国家一类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23.13%。
二、纳汪村脱贫工作开展情况
纳汪村的贫困现状是产业单一,主要以种植传统的农业和外出务工来增加收入,全村现有931户3939人,共有贫困户225户,941人(2019年10月前是939人,2019年新增3人,死亡1人,现在共有贫困户941人),全村易地扶贫搬迁情况7户32人,2018年危房改造46户,2019年没有危房改造人户,有低保户36户86人。纳汪村在实施金融扶贫、产业扶贫、住房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社会兜底保障、农村人饮水安全、生态补偿等扶贫政策后,在以往工作基础上,纳汪村 2019年对贫困户实施温氏养殖,入股白芨和仙鹤坪食用菌产业 “一户一策”帮扶后,全村225户941人全部脱贫,按照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脱贫线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标准。
钱相街道纳汪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办关于脱贫攻坚的指示精神,在各级各部门的精心指导和倾情帮扶下,切实按照“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四场硬仗”、“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八个不能退”和“四个不摘”的要求,以全面核查保精准、科学规划作指引、结对帮扶为纽带、项目建设做支撑、产业发展为核心,合力攻坚,决战贫困,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村水、电、路、讯、房、寨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完善,全村完成了安全饮用水改造,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完成纳汪同步小康核心区158户农户房屋立面及环境改造安装路灯。完成通组路串户路全部硬化共43.6公里。全村931户4012人实现全覆盖。纳汪村在摸清贫困户家庭人口结构、生产生活状态底数的基础上采取因户施策,近年来重点在调整产业上做文章,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赋权式扶贫、合作式扶贫、造血式扶贫道路,在开放开发上激活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地大力推动烤烟、小黄姜、薏仁米、白山荮、贵农5号刺梨的种植,替代传统玉米种植。对缺技术的贫困户劳动力实行全员培训,先后组织了厨师、蘑菇种植、机动车驾驶、缝纫、电焊技术等5批次技能培训,共参加培训人员179人次。确保因缺技术致贫的劳动力人口技术培训全覆盖。其他致贫原因的贫困户有条件参与的均参训,有效增强贫困户劳动技能,从而激发自身发展动能。
三、社会实践心得
在纳汪村委员会参与社会实践的这段时间,了解到纳汪村脱贫攻坚指挥所通过坚持召开周例会、日研判调度会,不定期召开村帮扶责任人培训会、不定期召开村项目安排调度会、建立日工作台账、日调度、日通报制度等方式把街道指挥部下达的作战指令一一分解细化,安排督促每一条指令高效率高质量的落到实处,每一项工作均由专人汇总、专人审核,村指挥所指挥长亲自把关,然后上报街道指挥部备案备查。之后与驻村干部、帮扶负责人一起走访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村民口中了解到脱贫工作开展的细节,了解到每一个帮扶干部都兢兢业业,时刻关注着贫困户的生活情况。从驻村干部到第一书记,每个人都心系着贫困户家庭情况,不定时的走访和关心,提出建议和思路,帮助村民学习新发展理念和国家政策。纳汪村开展的脱贫工作是有目的、有方向的,从产业入股分红,到医疗教育保障、再到生态补偿,村民们紧跟村委会的步伐,学习和落实党的利民政策。村委会将脱贫工作认真落实到每一户,并且鼓励外出务工的村民返乡就业,农户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有序的开展养殖业、种植业,村民与村干部互相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纳汪村的贫困户得以全部脱贫。纳汪村黄维书记在担任村第一书记后,为了巩固脱贫成效,3个月内走访了全村931户人家,全面了解每户的真实情况,持续关注建档立卡户的发展情况,主动推荐和引导建档立卡户参加产业发展计划。在参加实践的这一段时间里,跟着黄书记走到了村里,黄书记走到哪里基本上都能和村民们交流几句,村民们也主动和我们打招呼,我们就像是一个整体,一个奋勇前进的队伍,这正是疫情当下的中国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扶贫干部主动作为、务求实效的精神,“精神贫困”是根源,我们要主动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不能只满足在物质上的享受,在精神层面也要不断学习、探索,不管我们身处何地,在学习和工作上都要做到不放弃,团结一致攻克难关。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温室虽好,但只能生长娇花;温水虽适,只会困死青蛙。 我们必须深入基层,才能了解基层,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但这样我们才能积累经验,培养本领,才能担起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