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八一精神 | 专家解读 | 弘扬八一精神 筑牢钢铁长城

弘扬八一精神 筑牢钢铁长城

作者:李芸 发布时间:2021-06-30 10:10:19

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在南昌起义中孕育、产生的八一精神,是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精神之源、红色文化之基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可以说,这个梦想是强国梦,对军队来说,也是强军梦。”这为我国的军队和国防建设指明了方向。回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军队创建之初这段披荆斩棘的历史,对今天维护祖国统一、筑牢国防和军队的钢铁长城意义深远。

 一、军魂铸造始于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最重要的历史贡献是创建人民军队,中国共产党在缔造军队之初就开始尝试建立一支听党指挥的新型人民军队。

 首先,南昌起义确定了人民军队的政治方向——听党指挥的原则,这也是八一精神的精髓,以南昌起义为起点,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创建一支受党领导和掌握的军队。1927年7月,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组织前敌委员会,作为起义部队的最高领导机关,南昌起义从酝酿、决定、爆发以及南征都处于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前敌委员会在各军建立了军党委,各师建立了师党委,各团建立了党总支或党支部,以保证党对军队的领导,并明确规定“党的作用高于一切”的原则,指出“党的组织是一切组织的根源”。在 “大庾整编”中,朱德大力加强党组织建设,整顿了党团组织,整编了部队,特别是把党团员从上层机关和军官中分配到基层和士兵中,加强了党在基层的工作。

 其次,南昌起义部队是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民奋斗的人民军队。南昌起义的目标之一是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起义后不久部队就宣布了自己的纲领,在组织发动起义的政策宣传中,屡见“为最苦人民奋斗”“力谋民众利益”“解放工农”等内容。起义军到达潮汕后,仍然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颁布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示》布告中申明,“对于民众团体,保护十分严谨。对于商界同胞,买卖尤属公平。士兵如有骚扰,准其捆送来营”的词句。

 其三,从南昌起义开始初步规定了人民军队的纪律。纪律是军队的命脉,在南昌起义中,前敌委员会为起义部队制定了如“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准鸣枪抓夫,不准采摘农田瓜果”等一些简明扼要的纪律规定。对于破坏纪律的行为,严惩不贷。军队进入赣南后,针对队伍军纪松懈、违反群众纪律的问题,朱德在江西信丰进行了纪律整顿,明确规定募款和缴获的物资全部归公,这些对人民军队初创期纪律的建立起了一定的开拓作用。

二、强军梦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力量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国梦蕴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强国梦。没有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国家的安宁会受到影响,人民的福祉也得不到护佑。人民军队有实力,国家才有底气。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9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军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军队肩负着巩固国防、抵御侵略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艰巨任务。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仅需要强大的综合国力,也需要强大的军事实力。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强军梦使我们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强军梦对实现中国梦具有战略性意义。

三、用八一精神筑牢钢铁长城

八一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硕成果之一,为构筑强军的钢铁长城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八一精神的重要内涵是听党指挥,即军队的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中国共产党,军队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才能真正成为捍卫国家利益和人民幸福的钢铁长城。

弘扬八一精神是培育国防文化的有力保障。国防文化本质上是国防建设、国防斗争实践的反映,核心内容是基于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民族精神、国家安全等思想观念,国防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因子。八一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革命精神,饱含着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展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指导着人民军队的创建发展,奠定了国防文化的思想基础,同时构建了国防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弘扬、践行八一精神,培育和铸造新时期国防文化,是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增强军队战斗力的有效途径。

弘扬八一精神是筑牢国防教育之基的重要保障。南昌起义诠释了共产党人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和敢于斗争的英勇气概,八一精神中蕴含的无数先烈的奋斗历程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让人们设身处地体会、理解先烈们的理想、信念与追求,是国防教育的生动教材。八一精神中的为国为民、敢于斗争的内涵以及其中的军事文化将会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因此,大力弘扬八一精神,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筑牢国防教育的钢铁长城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文章来源:《江西日报》2017年5月22日B3版

作者简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讲师,博士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