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革命精神系列专栏 | 八一精神 | 专家解读 | 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的内在关系

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的内在关系

作者:李红浪 刘琳 发布时间:2021-06-30 10:08:5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是党谱写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精神史诗,是党和人民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以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以下简称四大革命精神),深刻反映了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优秀分子在“建党”“建军”和“建国”壮丽事业中迸发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睿智胸怀和道德情操。

四大革命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是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殊的历史环境下形成的,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觉悟、意志品质、思想道德和工作作风的一系列优良传统和革命风范,同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中的鲜明坐标,具有许多共同特点。一是同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薪火相传。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土地革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诞生了、第一个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诞生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了,在伟大的革命实践中产生了薪火相传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二是共同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一母同生。中华文明和中国精神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更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奠定了深厚思想文化底蕴和精神基石,共同铸成了中国共产党经久不衰的红色文化。三是同属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一脉相承。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和文化资源,“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共同锤炼、继承、弘扬和发展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形态,有其内在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来源”,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四是共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目标和宗旨,为民奋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四大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典型代表,都蕴含着无产阶级政党为民奋斗的宗旨和目标。五是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质,与时俱进。四大革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典型代表,都迸发着敢为人先的英雄气概、百折不饶的革命意志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时势造英雄,英雄造伟业,伟业造精神。四大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创造的不同革命精神,形成了一连串时间、空间坐标鲜明的革命精神谱系,具有各自特点特质。四大革命精神所诞生的历史时期和革命形势不同,致使各自所担负的革命责任和历史任务不同。四大革命精神各自承担的不同的革命任务,铸就了各自非凡的历史地位,是各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丰碑。红船精神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形成,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源,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敢为人先”的八一精神伴随着南昌起义的爆发和人民军队创建而诞生,体现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和制度”的发端,是中国革命和人民军队精神之源。“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源头之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是党局部治国理政经验的高度凝练,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苏区精神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精神,为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提供了斗争与执政的经验和样板。四大革命精神各自内涵表述不同,所蕴藏的核心特质不可同质化。红船精神最突出的特点是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集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八一精神表现出最主要的特点是共产党人敢为人先和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政治优势发端,井冈山精神的核心特征是“敢闯新路”,苏区精神的核心特征是“一心为民”,苏区精神表现出的特点还包括“苏区干部好作风”。

四大革命精神形成于长征之前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前半程,产生于建党伟大历史时期、建军伟大历史时期、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和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伟大历史时阶段以及苏维埃政权和崭新国家雏形建设的伟大历史阶段,以建党精神、建军精神、建国精神为集中体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前半程在精神层面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的经典文化内核,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四大革命精神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根本保障,能够为中国道路固本培元,为中国精神增辉生色,为中国力量凝心聚力;是国家、区域核心文化竞争力,能够为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奠定基础、指引方向,为文化自信肥沃土壤、彰显魅力,为文化自强增强底气、注入动力。

作者简介: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教授;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讲师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