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234”扶贫模式,职教助力乡村振兴——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系第一党支部
职业院校是科技扶贫的主力军。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农学园艺系第一党支部作为脱贫攻坚战的排头兵,立足扶贫工作,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专业优势,构建了“1234”扶贫工作新模式,将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进行转化,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农民增收,彰显了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为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应有的积极贡献。
一、构建“1234”扶贫模式
结合扶贫地区实际情况,坚持以“服务三农,用科技助推农业增产增收、农民脱贫致富”为唯一目标,构建了“1只扶贫队伍、2类服务对象、3个服务平台,4种服务形式”的“1234”扶贫工作新模式。
打造1只扶贫队伍。以支部党员教师为主力军,建立一只研究方向多样化、年龄结构合理化,政治坚定、本领高强的扶贫工作队伍。围绕2类服务对象。以贫困地区的村集体产业或专业合作社的农户作为科技扶贫对象,建立联系点,进行定点服务。依托3个服务平台。以“党建+项目+基地”3个服务平台为依托。其中以全国样板支部、辽宁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为党建平台;以辽宁省科技厅科技特派团项目、校级科研项目为项目平台;以校内实训基地为基地平台,将科技成果在扶贫地区推广,实现手把手、面对面扶贫、扶智。推广4种服务形式。针对不同地区的产业特点,采用“集中培训、实地指导、建立示范基地、网络自学互动”四种有效形式,开展科技扶贫。
二、具体做法
1.建团队、带队伍,强化科技兴农力量
针对辽宁省果树产业发展现状及贫困地区果树产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支部党员教师的研究方向,以卜庆雁书记为核心,建立了科技兴农技术服务团队。团队定期开展交流会,通报服务情况,并根据生产中发现的新问题,集思广益,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团队服务领域涉及苹果、葡萄、桃、蓝莓、无花果等树种;服务内容既包括新品种引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模式的更新,又包括传授新的生产和经营理念;服务地点涵盖辽宁省14个市。
2.树样板、立典型,搞好项目建设示范
为助推扶贫工作取得实效,采取校内建立示范点和校外树立优质高效典型相结合的方式,让农民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学得会。校内以辽峰葡萄生产实训基地、温室桃和无花果为核心的生产示范点,党员教师通过在示范点进行科研,将成果进行推广,带动了省内各地建立优质高效典型。如在锦州义县王景屯村建立的辽峰葡萄优质高效生产典型;在北票市高台村建立的温室桃和葡萄优质高效生产典型。随着“学生”们的口口相传,到学院“取经”的企业和果农们越来越多。支部党员放弃休假,每天热情接待前来参观、学习、咨询技术的企业或果农,至今已达几千人次。
3.办培训、入基地,面对面传授致富技能
为切实帮助农民转换思想,提高生产技能,真正达到脱贫致富,支部书记卜庆雁组织党员教师积极开设果树栽培技术培训班,并带领党员们经常深入对接的贫困户和专业合作社基地,面对面传授致富技能。两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10余次,培训各级各类人才2000余人。
4.建资源、学理论,线上学习便民惠民
支部党员以国家级园艺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契机,制作了大量适用农户学习的实用视频、动画、图片等上传到网络,手把手教会学员使用方法,让他们随时随地可以反复观看资源,学会果树栽培关键技术,将实用技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种方式传播给农民。
通过“专家咨询区”农户随时上传生产中的问题图片与教师进行互动,弥补了教师不能随时随地指导的不足。通过网络观看特色资源视频,更新了生产理念,拓宽了视野,为更好的进行生产奠定基础。两年来,共300余人加入到网络在线学习中,果农们实现了不出门就能学技术,方便实惠。
5.建档案、编资料,促进扶贫工作成闭环
扶贫工作中,针对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建立扶贫档案卡,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制定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重点扶持十余家技术缺乏、经济较差的果农,并实行不定期上门服务。组织支部教师编写实用生产技术图书和小册子,免费发放给有需要的果农,累计达500余份,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和免费发放技术资料,巩固了扶贫成果,保证扶贫工作取得了实效。
三、扶贫成效
一是通过党员教师的科技成果推广和技能培训,引领农民树立了科学的管理方法与经营理念。生产观念的改变、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切实让农民鼓了腰包。
二是通过科技兴农,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培养了大量的实践型人才。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为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指明了发展方向,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三是通过科技兴农,切实促进了党员的全面发展,提升了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支部书记卜庆雁被评为辽宁省职教名师、最美教师和教书育人模范。宣传委员张力飞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