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以数字化转型 赋能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立足学校特色优势,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师能力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卓越数字化教师建设贡献“华师力量”。
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
以数字教育发展为切入口,坚持师德为先、五育融合、三术(学术、技术、艺术)结合,构建“云端一体化、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一是推动教育场景智能化变革。实施智能育人环境构筑行动,新建100多间新型智慧教室,整体建设10万平方米科教融合的智能教育综合体,开发虚拟仿真技能实训系统,打造云实习场景。自主研发“小雅”智能教学平台,伴随式采集教学过程数据,提供学习分析与预警等智能服务,助力备、教、学、测、评、督、管全流程数据化。二是促进泛在化的数字教育资源迭代升级。积极实施“一体三化”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组建教学行为分析实训室、人工智能应用实训室、视频资源创设实训室等14类实训室。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必修课全部实现数字化分层建设和资源认证,建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湖北省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联盟等1000多门课程资源。三是迈出培养复合型人才新步伐。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数字化助学、助教、助研、助管和助服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连接、共享、自主、开放、适切的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研制和部署“智慧教室—云端一体化智能教学平台”立体智能教学场景,构建“资源-数据-服务”无缝衔接的开放互联智能学习空间,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多模式教学,实现“物理、资源、社交”三空间深度融合。
以“人工智能+”为动力,打造数字化转型新支撑
以科研平台为依托,切实增强教育创新发展的生产力、解释力、诊断力、预测力、决策力、管控力。一是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2020年,超前布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国内率先组建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建立了国家唯一的111引智基地、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整合教育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打造以2个国家级平台为核心、1个高端智库和9个省部级平台为支撑的平台群。教育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数连续6年全国排名第一,获批本领域国家首个重大和重点项目。教育学已入选一流学科与A+学科,2024年U.S.News 全球大学教育学排名世界第四。二是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服务”。以提升师生用户体验为目标,积极谋划设计优质微服务和流程。建设与应用“小雅”智能教学平台和督导系统,构建更优质智能的数字化资源服务体系。联合高校、政府、企业、中小学校,推进社会服务数字化,建立产学研应用推广基地。三是着力推进“人工智能+国际”。强化数字人才培养、数字能力建设、数字学分及学位学历互认等领域国际合作,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举办国际数字教育论坛、积极参与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等,共商未来教育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和行动方案,共享优秀教育教学实践成果,共建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
以数据驱动为统领,创设“数字华师”新生态
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计划(2024—2025)》,实施“云网数”强基行动、“AI+人才培养”提质赋能行动、“AI+科学研究”创新发展行动、校务数字化智能升级行动、数字教育开放合作行动等五大行动,推进15项重点工程、100项关键任务。一是着力推进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数字化。建成智慧运行中心,实施数据治理工程,搭建融合业务流程的数据中台和校园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基于校园大数据的决策分析系统。破除部门间的行政壁垒,实现跨部门业务流程构建和数据的有效流转。“教师一张表”应用于岗位评聘,为教师的数据核对和评估提供了支撑,试运行“学生一张表”,为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提供有力支撑。二是着力推进业数融合,强化数据治理。修订《数据管理办法》,明确数据治理工作内容和职责,建立明确的追责问责机制。以数据应用倒逼数据治理,各部门基于应用需求推动业务流程再造、数据融合,打造跨部门、跨业务、跨系统的应用场景,数字驾驶舱实现运行监测、预测预警、实时调度、辅助决策。三是着力强化协同,破解突出问题。加强技术方和业务部门协同,与中国移动、华为、腾讯、科大讯飞等高科技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校内逐步推广“科研助手”“智能阅卷”“码上编程辅导”等。技术方和业务方“双向奔赴”,充分依托校内国家级科研平台和计算机学院等单位开展项目建设和场景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以数字素养为基石,开辟教师数字技能提升新路径
引导教师主动适应数字变革,提升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化教学创新与应用等,构建数字技术与教育双向赋能的智慧育人新模式。一是把握价值遵循,推动培养理念创新。主动对接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对教师队伍的新要求,明确新时代教师“主力军”职责,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二是坚持质量导向,推动培养模式创新。开展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建立职前培养、职后研修一体化的成长与发展综合分析系统,构建数字化教育发展趋势下的教师能力模型。加快开展教师使用智慧教室和教育大数据支撑下的差异化教学培训,加强教师主动对接教学应用过程中的数据分析、辅助决策等多元模块化运用。三是强化数字赋能,推动培养手段创新。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管、评、考各个环节,不断提升教师人机协同教学能力。建设国内领先、智能综合的教师教育实验实训平台。研发智能督导系统,构建教师教学画像,助力精准教研和教师培训。面向信息化时代,构建数字化教育发展趋势下的教师能力模型,积极探索数字化教研共同体、数字技术应用教研,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服务体系,努力培养面向未来的卓越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