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网
武汉大学:打造三大博物馆群落 构筑文化育人高端平台 - 思想教育 - 典型经验 -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经验 > 思想教育

武汉大学:打造三大博物馆群落 构筑文化育人高端平台

来源: 武汉大学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07日 16:50:47

武汉大学充分认识高校文博场馆在立德树人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价值,着力打造历史、艺术和自然三大“博物馆群落”。加强对文博场馆发展的系统规划,在传承红色基因、凝练大学精神、涵养审美情操、弘扬学术文化等方面统筹发力,协同育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博育人长效机制,构筑了具有鲜明武大特色的文化育人高端平台。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一是将校内红色遗存建设成文博育人的实践载体。注重保护和修缮校内红色遗存,开辟了周恩来故居、郭沫若故居、闻一多纪念馆、李达故居、“六一惨案”纪念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举办《周恩来在武大》等各类专题展陈和纪念活动,让静默的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成为师生和社会公众重温红色历史、感受革命传统、砥砺理想信念的重要阵地。

二是抓住重要时间节点举办红色文化展览。以国庆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等节点为契机,适时举办“抗战烽火中的武汉大学专题展”“山河不让——新四军第五师回顾展”等红色文化展览,讲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烈和先进典型的光辉历史和英勇事迹,激励师生坚守如磐初心,勇担时代使命,永葆奋斗精神。

讲好珞珈故事,凝练大学精神

一是在校史馆中讲好珞珈故事。将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老图书馆开辟为专门的校史馆,通过文字、实物、图片、多媒体、虚拟影像等多种方式,再现百年办学历程,形成立体多元的展示教育体系。每年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参观校史馆,培养新生爱国爱校情结。

二是在名师故居纪念馆凝练大学精神。始建于1931年的“珞珈山十八栋”建筑群,是武汉大学尊重学者、崇尚学术的重要物质体现,当年能入住其中的都是震烁一时的大师学者。学校将其中一栋开辟为展览馆,生动展现当年在这里入住的大师学者们为学为师的生活风貌,传承武大师风学风。

三是让整个校园成为最鲜活的文博育人场馆。对15处26栋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老建筑加强保护修缮,让他们带给徜徉其中的学子最感性的文化熏陶,成为最鲜活、最自然的文化育人场馆。同时,通过拍摄老建筑纪录片、制作老建筑文创产品等,推动师生对早期建筑文化的再发现、再认识,不断提炼蕴含其中的精神价值。

涵养审美情操,坚定文化自信

一是用艺术之美浸润校园化育人心。万林艺术博物馆收藏和展陈有大量名人书画、手札,定期举办各种艺术展览,让师生在艺术熏陶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在汲古纳今中增强文化自信。

二是设置冯氏捐藏馆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捐藏馆内收藏和展出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捐赠的文物和艺术品,让师生及社会公众在对文物的近距离观摩欣赏中,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感悟冯氏父子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赤子之心。

三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认活动中增强文化自信。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认活动,挖掘和阐释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师生的日常践行。每年孔子诞辰之日,武大学子在校史馆门前举行“释菜礼”,表达对先贤及传统文化的尊崇;举办引进人才入职仪式,与会者齐声朗诵《师德铭》,合唱校歌,感悟大学精神和教书育人使命。

弘扬学术文化,服务公共教育

一是让博物馆成为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充分利用各类文博场馆,举办或承办各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就热点、前沿问题进行讲座,打造“珞珈讲坛”“长江论坛”等高端学术平台,助力学科建设发展。

二是让博物馆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载体。学校拥有中国高校中唯一的南极科考馆,是师生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场所,学生在这里对所学专业获得最直观的认识,对科学研究获得沉浸式体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让博物馆成为面向社会的科普殿堂。每年“全国科普日”期间,万林艺术博物馆都会举办如“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等系列科普展,并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公共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服务社会的重要功用。

[责任编辑:张潇]

思政网
思政网
思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