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人故事 | 重庆大学廖强:砥砺科研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重庆大学廖强:砥砺科研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来源:光明网 作者:重庆大学 胡学斌 发布时间:2024-02-07 11:31:38


走进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实验室,国家杰青、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廖强教授正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他耐心地为学生指出问题、答疑解惑。在青年师生的眼里,廖老师和蔼谦逊,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廖强1993年留校任教,从风华少年到华发渐生,他在教书育人的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了24载,也在节能减排的科研领域执著奋斗了24载,对廖强而言,将青春岁月奉献给自己最热爱的事业,是他最快乐、也最有成就感的事。

“享受思考的乐趣”

1985年,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廖强被分配到重庆西南车辆制造厂,成为一名普通的车间技术员。然而,乐于思考、喜欢钻研技术问题的廖强,很快便发现在车间工作的视野有限,并不能满足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追求,于是他果断决定考研深造。廖强白天在工厂上班,晚上还要挑灯夜读,终于,他在1987年顺利考上了重庆大学动力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重庆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辛明道教授。“辛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学术思想、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一直影响着我,让我受益至今。”

1997年,在辛明道教授的推荐下,廖强前往香港科技大学赵天寿教授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那两年,廖强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图书馆、实验室潜心做基础研究。在那里,他翻阅浩如烟海的国际文献资料,用心思考交叉学科中最前沿领域的问题,度过了平静而又充实的两年学习时光,也为他日后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香港科技大学有许多来自美国的教授,他们很重视科研,他们做研究的态度、思路和方法,给了我许多启发。”

1999年,回到重大,此时辛明道等老一辈教授将要退休,科研担子逐渐落到青年教师的肩上。此时,廖强希望突破传统,在交叉学科的研究上能有所建树,于是他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实验室。然而,事业刚刚起步便困难重重。“当时的实验室条件非常差,只有30平方米左右,地势低洼,墙壁潮湿发霉。团队里只有两名教师和一名研究生,启动资金只有3万多元。”除了科研环境差、人员匮乏,最让廖强头疼的是没有足够的经费购置交叉学科研究所需的设备。

即使是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廖强也没有一丝放弃科研的动摇之心,他下定决心要做出一番成就。没有足够的设备支持,他也要把实验做下去。思考再三后决定向外校实验室借用设备。酷暑天气里,没钱请搬运,廖强常常亲自和学生搬运着沉重的设备往返于沙坪坝与大坪之间,“每次都要抓紧时间使用,如果那边需要做实验,我还要立即将设备还回去。”

廖强对科研的坚持和热爱也身体力行地感染着身边的学生,在不懈的努力下,廖强和他的团队刻苦钻研,勤加耕耘,终于以课题“生物膜滴滤塔处理有机废气”成功申请到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2年,他的另一项研究再次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5年,“光合生物制氢”课题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得了150万元经费,成功解决了经费紧张的问题。

目前,学院团队已搬到理科楼四楼的实验室,不仅拥有优越的科研环境、先进的设备,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团队凝聚力强,协作分工明确,工作高效。已拥有在职教师12人,有国家杰青、优青,“青年百人计划”人才,在读硕士、博士近100人。

廖强教授的第一个研究生陈蓉,现如今已是动力工程学院的教授、国家优青、青年拔尖领军人才,他见证了初创时期那段艰苦打拼的岁月,他说,廖强教授有着非常严谨和执著的科研态度。“廖老师在实验室通宵工作几乎是家常便饭。他曾经为了解决一个难题,坚持在实验室里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

“三尺讲台是你作为本职的岗位所在,科研要做,但是大学更重要的是育人。”廖强对于教学有自己的理解。

他十分重视学生教育工作,坚持把育人与教学相统一,不但积极探索教学新方法,而且关心学生成长。他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形成了“自主定位、主动学习”“因材施教”的能源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能动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体系。

对待青年师生,廖强如同良师益友般,十分关心他们的科研、学习和生活。即使已有二十余载的教龄,廖强教授对自己的教学质量依然从严要求。廖强教授的博士何雪丰说:“有时已经是晚上12点了,经过廖老师的办公室,他还在专心备课。廖老师上课从不使用幻灯片课件,坚持用粉笔在黑板上一步步进行公式推导,让我们清楚地知道演算过程。而且,廖老师的理论功底很深厚,且讲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也常常将科研实践中的案例融入教学中,听他的课真是一种享受。”

此外,课余廖强教授还经常关注并与学生讨论其未来的科研发展方向,强化学生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视野拓展,培养能引领能源动力类行业未来发展的研究型领军人才及适应新工科要求的高级技术精英。

作为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院长,廖强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青年时期,廖强深受辛明道科研思维的感染,学习工作上得到很大帮助,在学校“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的影响下,他如今也不遗余力地用自己的经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他说,现在的青年教师面临着许多挑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总是忍不住去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特长、与自己的爱好兴趣相契合、有发展前途的研究方向,手把手地指导他们撰写项目申报书,并逐字逐句进行修改。他鼓励年轻人参与到学院重大课题的研究中,并带领他们参加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交流活动,他还推荐青年教师到名校博士后流动站历练深造。

“在廖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的团队就像大家庭一样,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廖老师很欣赏科研上的怀疑精神,每次讨论问题时,我们年轻老师都可以畅所欲言,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每次有人反驳廖老师的观点,他不仅不会生气,反而会非常高兴,并且耐心地进行讨论分析,最终采用最优的方案。此外,他对科研、对教学的严谨态度,常常让我们年轻人感到汗颜。”国家优青、动力学院教授李俊说。

廖强团队成员长期工作在能源动力领域教学与科研一线,时刻践行着教书育人与创新强国的使命与责任。廖强说:“我们的团队有着良好的凝聚力,团队一些成员及合作人员也具有化学、生物、材料等学科背景,每当遇到科研难题,大家一起讨论、集中攻关,这种跨学科交流总能迸发意想不到的力量。”目前,团队已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并获得多个国家级项目。

在坚持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廖强及其团队将目光聚焦于节能减排领域,希望为国家的环保事业作出贡献。起初,他们继承了动力学院老一辈教授的衣钵,从事强化传热传质研究,以高效强化传热技术实现能源的清洁高效回收利用。目前,他们研发的三维扩展表面强化传热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工厂的余热回收、制冷空调、化工等领域。“以发电厂排出的烟气为例,使用这种高效的换热设备,可以利用冷空气把烟气中的热量进行深度回收,以降低能源消耗。”廖强说。

最近五年,廖强团队成功获得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两项国家优青项目,一项国家杰青项目。此外,他们还获得了两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拨经费分别为4500万元和2200多万元。2017年,廖强团队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砥砺科研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

图为廖强正在讲座

砥砺科研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

图为廖强给学生上课的板书

砥砺科研初心 担当育人使命

图为廖强与学生交流实验


责任编辑:韩叶秀
我要评论 已有 条评论
    全部评论
育人号推荐